ey Updates:
1、银行信息化:
1)硬件需求:对于科技硬件的投入是持续且稳定的,我们预计未来3年内银行对科技的投入在智能机具方面需求比较旺盛。
2)软件需求:大部分银行基于安全性和效率性,核心系统建设还是以自身为主。在非核心系统,包括很多开放领域也不断跟外部合作。
A 基于流程的改造,未来估计速度会延续过去两年;
B 不特定基于某些业务,而是整个系统能力的提升,我们认为主要是网络银行、手机银行方面。当前主流大型上市银行这方面投入我们认为告一段落,中小银行还处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
C 要把科技融入到具体业务中,包括模型、系统,提升业务水平要联动起来。
2、券商信息化
1)2018年整体投入约186亿,给第三方供应商的市场约80亿:2018年整个证券行业IT投入186亿,其中费用化的投入123亿,资本化63亿。按细分来看,扣掉IT人员的薪酬和通讯费,剩下给第三方供应商创造的市场空间每年投入大概80亿左右,其中约28亿硬件市场、35亿软件市场、10亿外包服务市场。
2)IT投入绝对值会随着券商业绩波动,但占收入的比例是增长的:剔除IT人员薪酬,2015-2018年IT投入占收入比例由2%增长到5%。
3)券商需求外部服务较多,外包服务增速较快:2015-2018年行业外包费用年均增长72%,常驻外包开发人员数量年均增长40%,增速是远超行业整体IT投入和整体IT人员增长的。2018年证券行业IT投入总包大概有10%是做IT外包的费用,2018年证券公司总部IT人员和常驻外包IT人员比例是2.5:1,即按行业平均情况,每10个总部IT人员搭配4个外包人员在运作。
4)未来将更关注前端获客,券商的IT建设具有很强的金融性,有能力的头部券商将加大自研比重。
3、中信证券计算机组投资建议:
1)券商IT:券商IT的生存环境对于服务商更友好,因为券商自身信息化建设能力较弱,大小券商都要维护同样的系统,给了软件供应商长期高成长的机会;同时,多数券商无论大小都依赖于购置软件。另外,二级市场很活跃,券商业务也在加快转移,我们认为对券商IT来说整个新增边际变化包括政策利好等因素,我们继续看好券商信息化细分市场,推荐恒生电子和东方财富。
2)银行IT:银行信息化特点是规模非常大,能够养活非常多IT服务商,如果够综合的话就能够享受市场的稳定投入增长。股份制商业银行投入增速相对较快,城商行IT建设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果服务这样的银行空间会更大一些。如果与银行科技公司合作的话,对于长期发展来说有助于带动收入规模提升,部分银行科技子公司也在寻求外部订单与外部合作,IT厂商也可以借此增加收入规模。具备移动端渠道建设和底层架构建设能力的厂商会更加受益。我们继续看好银行IT细分赛道,推荐宇信科技、长亮科技,建议关注神州信息、高伟达、广电运通。
正文
一、从2019年银行、券商年报看信息化市场情况
中信证券计算机分析师 刘雯蜀
1. 银行IT
总体观点:银行IT投入巨大,银行对信息化的黏性高,因此我们判断行业整体投入增速相对稳定,对其中供应商会有长期持续稳健的业绩表现。因为银行的各项业务离开信息化都是无法运作的,同时对整个系统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要求非常高,会不断投入资金、运维来加强改善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1)从投入内容看,软件和服务产品上升,硬件产品比例下降。2)从银行分类看,股份制银行投入增速明显大于大型国有银行。3)从建设内容看,在组织架构上,比如成立科技子公司、渠道建设(互联网银行)、底层架构(分布式核心系统、国产化)。
所以在投资上我们可以去找相应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还有银行客户相对综合、有底层架构建设能力的供应商,还有随着银行组织结构变化而改变的供应商。
银行IT总体规模:首先看第三方数据,IDC预计中国银行业IT市场规模2021年达到1446.3亿元,2018-2021年的CAGR为9%。其中,软件和服务产品比例上升,硬件产品比例持续下降。银行IT解决方案的软件和服务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达到750.7亿元,2018-2021年的CAGR为21.37%(远高于整体银行IT投入)。软件和服务厂商更加受益。
我们以金融科技投入、无形资产中新增软件资产和金融科技人员三个维度考察银行业科技建设的情况。
1)从投入规模来说:金融科技投入庞大,国有大行规模远超其他银行,招行的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最高。2019年,建行全年的金融科技投入为176亿元,国有四大行支出均超百亿,绝对规模领先其他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招行达到94亿外,各银行的投入规模在20-50亿之间。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投入规模在2-15亿之间。从占收入的比例来看,招商银行是最高的为3.47%,并且他还会持续提升自己的投入,要求在2020年科技创新预算比例要从全行上年度收入1%提升到1.5%。多数银行集中在2%-3%之间。
相比之下,国外银行机构年度信息化支出占比一般是6%左右。虽然国内银行绝对值很高,但占比还可以继续提升。
2)从投入增速来说:金融科技投入整体增速提升,股份制银行最高。2019年股份制银行增速在25%-45%,国有大行的增速为10%-25%。2015-2019年,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的CAGR为22.68%,增速逐年提升,2019年同比增速创新高达到43.97%。从软件投入来看,我们认为科技投入肯定是硬件先行,但是随着建设成熟软件占比也会逐步加大。所以我们用无形资产的软件增加值来代表一部分银行软件投入,虽然绝对值小,但从增长趋势来看大部分银行的无形资产的软件增加值都是逐年在上升的,但其中会有单个年份的大笔增加波动,可能是由于当年大型系统建设完成转入无形资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3)从科技人员增长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股份制银行人员增速普遍高于国有大行。工行金融科技人员超过3万人,建行1万人,国有大行实现万人科技布局,人员增速大多为0%-20%之间。股份制银行科技人员规模稍微少一些,多为千人规模,增速多为30%以上。城商行规模为百人。
我们认为股份制银行投入增速是更快的,并且城商行IT能力较弱,因此对于第三方IT厂商来说,如果客户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未来增速会更快一些。
建设内容:各银行从科技组织架构、渠道建设、IT架构三方面进行信息化变革。
1)近年来,银行在不断调整关于IT的组织架构,来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首先,科技能力较强的银行都有相对健全的组织架构(有上层委员会,中层科技部门,下属中心,金融科技子公司等)。中小银行近年纷纷设立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制定金融科技战略、审议预算等。
市场也比较关心金融科技子公司,担心会对第三方IT厂商造成冲击。目前全国共10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分别来自3家国有大行、5家股份制和1家城商行,包括平安科技。各家分工规模各不相同,规模最大是工商银行,资产规模16亿元,是投入最大的,人员规模3000人左右。从市场定位来看,科技子公司分为IT部门独立型、集团融合型、金融科技输出型,部分科技子公司在对外进行输出,输出主要方向是核心系统和云服务。
2)商业银行获客渠道由线下物理网点向线上移动端、PC端变革,移动端使用人数均快速呈上升趋势。
3)IT架构变革:各银行由原有的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架构转型,主要是适应互联网模式,控制自身成本,因为分布式硬件投入成本较低,还有出于信息安全考虑需求。我们认为架构改变是可以带动国产化程度提升的,可选底层架构主要是X86服务器而不是大型机,相应要变为分布式架构。对于软件厂商来说,有建设这种分布式架构或大中台能力的厂商未来会有更多IT需求。
可以看到小银行采取了更激进的国产化更新换代。例如,贵阳银行采用国产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张家港行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核心系统,他们前进的脚步会更快一些,他们从外围系统已经做到核心系统替代。大型银行如招商、建设银行业也逐步从外围开始用X86机型去替换IBM大型机。
在前台+后台传统模式下,增加中台建设。两边比较冲突,因为前台需要有灵活响应的要求,而后台需要有稳定性新要求,所以后台不能满足前台的快速响应要求。中台体系主要以分布式为架构,快速建设,可以满足应用的快速迭代,可以随时发布产品,不用等到半夜更新,用中台的架构的话一些小更新可以随时解决,类似互联网企业架构的雏形。银行整体API开放也在建设中,因为他们想做成开放银行,把自己的API接口向更多场景开放,在场景里接入更多服务。所以整体架构转变是银行非常关注的一部分,从中也可以带动国产化需求。
2. 券商IT
首先我们看到了非常强的政策边际变化,2020年4月证监会下发《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修订券商分类评级指标,新的市场竞争力评分标准将 “信息系统建设投入”改为“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位于行业前列且投入金额位于行业中位数以上”,把绝对值评分标准改为相对值标准。我们认为这样的标准可以鼓励大型券商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因为大型券商投入占收入比例是小于中小券商的;征求意见的新分类监管规定取消了规模指标,或将激励中小型券商增加信息技术投入,争取加分。
整个券商IT投入的大小年跟市场活跃度有一定关系,预算跟业绩有关联,我们认为今年整体预算不用过多担心。
整体年报分析最大的特点是,券商IT外采系统比例非常大。2019年券商年报和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17和2018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情况》有信息系统建设投入的排名,排名是由信息技术人员薪酬投入和系统购置投入两者加在一起的,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分。
1)2018年券商整体信息技术投入181亿元,包括软件、硬件、服务,同增13%,我们认为中长期整体增速也是维持在这样的水平,今年规模维持在200+亿水平。
2)券商信息投入投入集中度较高,2018年投入前15名占行业合计投入97亿,占比例53%。
3)券商外采系统大于自研,整体信息系统建设投入126亿元,薪酬投入55亿。
4)从增速来看,大型券商更注重自研,薪酬投入增速约20%,超过外采建设,大型券商在构建更优质的IT团队。
总体增速是提升的趋势,但各家券商增速有高有低。
无形资产:许多券商无形资产增加值会分出外购和自研,券商每年新增软件无形资产呈上升趋势,软件增加值大部分在外购上。我们的样本券商中,95%以上的新增软件资产为购置获得。
信息技术人员:超千人规模的只有华泰和中信。大型券商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主要在300-1000人之间,中小型券商主要在几十人至300人之间。所有券商都要维护相同交易系统,如果出现新政策如科创板等建设需求大家需求是差不多的,但自身IT人员支持能力相差较大,因此小券商对第三方依赖程度非常高。信息技术人员占比3%-7%,相比银行是差不多的情况。
另外,券商也在建设自身的移动端,华泰最为突出。在活跃用户数上可以看出这部分投入物有所值,除了东方财富外,华泰APP活跃度最高,MAU约830万人 ,CAGR保持在25%以上。
投资建议:
券商IT:整个金融机构整体无论是券商还是都处于增长趋势,对比起来各有特点。券商IT的生存环境对于服务商更友好,因为券商自身信息化建设能力较弱,大小券商都要维护同样的系统,给了软件供应商长期高成长的机会;同时,多数券商无论大小都依赖于购置软件。另外,二级市场很活跃,券商业务也在加快转移,我们认为对券商IT来说整个新增边际变化包括政策利好等因素,我们继续看好券商信息化细分市场,推荐恒生电子和东方财富。
银行IT:银行信息化特点是规模非常大,能够养活非常多IT服务商,如果够综合的话就能够享受市场的稳定投入增长。股份制商业银行投入增速相对较快,城商行IT建设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果服务这样的银行空间会更大一些。如果与银行科技公司合作的话,对于长期发展来说有助于带动收入规模提升,部分银行科技子公司也在寻求外部订单与外部合作,IT厂商也可以借此增加收入规模。具备移动端渠道建设和底层架构建设能力的厂商会更加受益。我们继续看好银行IT细分赛道,推荐宇信科技、长亮科技,建议关注神州信息、高伟达、广电运通。
二、银行业金融科技投入情况和建设内容
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肖斐斐
从客户角度讲IT需求。
从产品和社会关系角度,金融发展本质上就是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和金融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意味着整个金融行业本身对科技需求是持续且巨大的,并且在不同阶段中内容有所不同。当前银行IT还是传统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硬件。银行有提升自身经营效率、更新换代的需求,对于科技硬件的投入是持续且稳定的,包括各类金融机具。需求增长可以类比为消费行业的模式,是跟随技术进步稳步增长的领域。近两年边际变化,银行的客户对银行智能化的要求在提升,我们预计未来3年内银行对科技的投入在智能机具方面需求比较旺盛。有银行高管说过,“往往一名机具就能解决2名员工的生产力,实际上1名员工可以释放大量生产力,可以更高的提高银行的收入”
第二是软件,银行存在一定特殊性,大部分银行基于安全性和效率性,核心系统建设还是以自身为主。在非核心系统,包括很多开放领域也不断跟外部合作。1)基于流程的改造,能够降低银行冗余、提升效率,这一类系统主要是帮助银行节约自身管理、人员、业务等等方面成本,比如增加线上业务比例、增加网点需求,实际上是效率的提升。近年来线上化比例在稳步提升中,未来估计速度会延续过去两年;2)不特定基于某些业务,而是整个系统能力的提升,我们认为主要是网络银行、手机银行方面。因为不特定聚焦某一个业务,所以提升的是银行整体能力,属于类消费模式。当前主流大型上市银行这方面投入我们认为告一段落,中小银行还处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3)要把科技融入到具体业务中,包括模型、系统,提升业务水平要联动起来。包括之前热议的电子票据业务、信用卡业务、信贷客户模型业务,这一类可能是未来快速增长需求,是可以实际为银行带来收入增长的。根据蚂蚁金服公布的信息,其服务中有大量产品是向具体业务领域去落地的。
总结一下,由于本身技术在发展,金融机构营收增长还是非常雄厚的,因此未来三年科技投入还是会加大的局面。我们就提示一点:各家统计口径可能不一样,横向对比时可以差别来看,我们建议需要重点关注银行间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往往酝酿着一些业务机会。在上市银行中,招行是目前科技投入力度最大的,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每年营收的1.5%投入科技创新基金,3.5%是整体科技投入预算额度,也就是近百亿预算规模。虽然招行零售业务比较强,同时也加大了金融科技投入,2019年两个APP月活跃已经超过1亿,科技对用户黏性、用户体验、收入增长还是起到了明显的反应。
三、证券行业信息技术投入情况及海外券商相关投入情况对比
中信证券证券行业首席分析师 田良
我从产业经营的视角,分享一下证券行业的信息技术概况和未来发展的展望。主要介绍几个方面:券商信息技术第三方市场的规模及结构;整个券商信息技术投入增长趋势;券商信息技术借助外部力量的特征;券商IT发展的展望;国际投行IT对比。
1、券商信息技术第三方市场的结构、规模:
2018年整个证券行业IT投入186亿,其中费用化的投入123亿(IT人员薪酬、通信费等),资本化63亿(包括硬件、软件费用)。按细分来看,我们扣掉IT人员的薪酬和通讯费,剩下给第三方供应商创造的市场空间每年投入大概是80亿左右,约28亿硬件市场、35亿软件市场、10亿外包服务市场。
2、整个券商信息技术投入增长趋势:
绝对规模受行情影响,相对规模是增长的。从2015年到2018年四年看,每年券商IT投入规模略有波动,好的年景投入多一些,遇上熊市投的少一些。从投入相对于营收比重来看是稳定增长的,如果不算IT人员的薪酬,2015-2018年这个比例从2%上升到5%,相对指标的发展也说明证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多数行业意识到了IT的重要性,愿意拿出更多的收入比例去投入。绝对指标随着行情波动,说明IT虽然重要,但是全是信息技术投入不是刚性的,收入富裕年份多投一些,欠收年份也会把规划相应往后推。
3、券商信息技术借助外部力量的特征:
行业系统研发、运维比较多的采用跟外部供应商合作的方式,软件硬件就不说了,从外包趋势也能看到。2015-2018年行业外包费用年均增长72%,常驻外包开发人员数量年均增长40%,这个外包增速是远远超过行业整体IT投入和整体IT人员增长的。2018年证券行业IT投入总包大概有10%是做IT外包的费用,2018年证券公司总部IT人员和常驻外包IT人员比例是2.5:1,也就是说按行业平均情况,每10个总部IT人员搭配4个外包人员在运作。除了外购软件、硬件之外,软件开发、测试、系统运维也要大量借助外部力量,这是现状。
比较多的借助外力我认为是商业模式同质化,外购系统能够满足常用需求,也跟过去几年信息技术部门在内部定位有关。多数信息技术部门不是业务直接参与者,也不是业务的引领者,对IT金融属性要求不高,考虑到效率问题比较多采取外购模式。我觉得未来这样的情况一定会改变的,从证券行业发展趋势来看,IT未来的定位不应该是后台,而是获客和展业的前线,可以说IT就是业务,需要很强的金融属性。IT研发更看重对客户需求的分解、对公司服务和产品的认知,包括对合规、风控的认识。随着金融属性要求的增加,有能力的头部券商会加大信息技术自研的比重。
4、展望未来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传统业务的轻成本改造。这些年券商通道业务利润率越来越薄,通道业务是同质化商业模式,最终是成本的比拼。比如经纪业务渗透率饱和,佣金率下降,2019年整个证券行业佣金规模已经跌回2013年水平,市场中感觉交易量不差,但是营收规模越来越深。未来在经纪业务这类标准化业务上,必须要降低运营成本,因为成本能力就是盈利能力。所以除了功能丰富的APP,包括数字化运营、智能柜员、智能营业部,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券商需要借助科技来改变传统通道业务模式。
第二个趋势是业务创新带来的新增采购需求。目前整个资本市场改革在加速推进,新产品、新业务层出不穷,过去一年我们看到A股推出科创板、股指期权扩容了品种、两融标的也在扩容、沪伦通开通了、头部券商还拿到外汇业务和基金投顾资格,所以从发展直接融资和金融结构调整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改革速度只会加快不会放缓,这会带来持续增长的IT需求。
第三个是业务协同和数字化运营需求。目前证券公司业务条线多数还是按照牌照来划分的,随着市场深度和广度增加,客户需求变得多元了,跨业务线的服务和产品交叉越来越多。怎样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既提升客户体验、品质,也不放过任何一个需求变现的机会,这是头部券商正在思考的问题。业务协同的前提是数据互通、业务互通、流程互通,尤其是数字化的中台系统不可缺少,现在已经有头部券商开始通过数字化改造来强化协同管理。
第四,穿透式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需求。这几年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表在快速扩张,行业规模从4万亿增加到7万亿,国内最大的公司资产负债表从5000亿到9000+亿,未来我们的杠杆还会向国际看齐,从4倍杠杆向10倍看齐。资产盘子做大后,对管理的效率要求提高了,不管是及时性还是覆盖面都有很高要求,境内境外、表内表外、子母公司的穿透式管理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今年证监会选取了一家大券商进行并表监管试点,未来也会在证券行业推广,对于风控管理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完善也是券商IT重要趋势之一。
5、国际投行IT投入情况
2019年不包括薪酬,高盛、摩根士丹利、野村IT投入分别是12亿美元、22亿美元、16亿美元。前面我们提到2018年中国证券行业不包括人力投入大概只有130亿人民币,国际投行一家的IT投入几乎可以媲美国内整个行业。从IT投入占比收入来看,高盛6%、摩根士丹利10%、野村17%。中国一般不到5%,即使华泰最高,剔除人力占比也远远未到10%。不管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比例,中国券商IT市场均有非常大的空间。
Q&A
Q:整个银行对于稳定性和风控要求还是比较强的,比如从金融创新角度,从他们想要做架构替换的角度,大小银行之间会怎样的决策路径?会有多长时间的尝试期到大家会逐渐接受的过程?
A: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如何推进。从研究银行的角度来讲,确实银行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所以效率提升、包括对收入的落地都是此之后的排序,在全国性、地方性银行这一点是生死线。核心系统应该是以自己的投入建设为主,只是说在自身建设能力和投入规模上有差异,导致在系统之外的旁支和接口上放松程度不同。
关于时间,大型尤其是全国牌照的十几家银行,在自身核心建设和安全性考量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检验。但凡系统出现某一两秒问题都是重大安全问题,先期已经投入过了,现在在接口、核心系统升级方面是加快的,事情是宜早不宜晚,不过没办法给出某一个时间维度。
Q:刚才报告里提到券商评分标准有一定变化,从历史上一系列发生过的评分标准变化来说,券商会去响应吗?是否是一个比较强的影响因素?
A:是有正向响应的,但是作用幅度可能有限。因为券商分类评级有很多方面维度,包括合规性、单项业务的行业排名,都会给证券公司带来加分。这次把IT投入占营收比例也纳入进去,如果证券公司有IT规划的会按照设想逐步投入,也不会因为指标的变化而大笔投入。
Q:野村证券占了总收入17%左右,主要在建些什么东西?
A:野村去年经营收入表现不太好,包括投资业务出现亏损,导致总收入盘子比较小,出现异常数据。从高盛、摩根过去几年连续数据跟踪来看,大概海外投行IT投入占比营收大概在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