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向指数(DMI)

111次阅读

 强弱指数是透过买卖双方每日收市价波动累积计算出市场动力的相对强势或相对弱势,对于市场价格当日的波幅是忽略的,从实际价格走势图上分析,单凭收市价分析后市仍嫌不足,当日所成交的最高价及最低价往往对后市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尤其是压力线或支持线被突破的时刻,因此,对市场价格作整体性的分析,动向指数(DMI)无疑是一个理想工具。

一、DMI的基本认识

DMI根据每日的最高价、最低价及收市价来逐日相互比较, 主要是寻求在此期间内上升动力和下降动力谁大谁小或相等,以透视出市场内部力量是买家强或卖家强。

与DMI有关的定义:

1.真实波幅(TR):以下面三种情况计算差额,其最大值为TR

①.今日最高价与今日最低价的差额绝对值。
②.今日最低价与昨日收市价的差额绝对值。
③.今日最高价与昨日收市价的差额绝对值。

2.无动向日:无动向日可分为内移日和两力均衡日

①内移日:今日最高价等于或低于昨日最高价且今日最低价高于或等于昨日最低价,则今日动向值为0,“+DM=0”,“-DM=0”。
②两力均衡日:今日最高价较昨日最高价更高,其差额绝对值刚好等于今日最低价较昨日最低价更低的差额绝对值,形成两力均衡走势,则今日动向值为0,“+DM=0”,“-DM=0”。

3.上升动向(+DM):

上升动向的定义是今日最高价较昨日最高价更高,相对的今日最低价不低于昨日最低价,+DM为今日最价减昨日最高价,或今日最高价较昨日最高价更高,同时最低较昨日最低价低,且最高价差值的绝对值大于最低价差值大于最高价差值的绝对值,则-DM为今日最高价减昨日最高价。

4.下降动向(-DM):
下降动向的定义是今日最低价低于昨日最低价,相对的今日最高价不高于昨日最高价,-DM为昨日最低减今日最低,或今日最高价较昨日最高价高,同时最低价较昨日最低价低,且最低价差值的绝对值大于最高价差值的绝对值,则-DM为昨日最低价减今日最低价。

二、DMI的运用

DMI 一般是以14日采样作为运算的基础天数,计算程序是难于在短期间掌握的分析工具,但在运用上是简单而明确的,由于DMI是一趋势定义系统, 其运用受到市场波动的限制,市场价格波动的“有趋势”市道及“无趋势”市道是决定此系统效果的大前提,即是说, 动向指数确定市势为“有趋势”市道时, 那么DMI发出的买空或卖空讯号可收到预期效果;但当动向指数确定市势为“无趋势”市道时,那么DMI发出的买空或卖空讯号效果则不大理想。因此,在运用DMI 作预测时,需先了解目前市况是“有趋势”或“无趋势”。

1.上升指标+DI14与下降指标-DI14

当上升指标+DI14从下向上递增(向右向上)突破,-DI14递减(向右向下)时,为买入讯号。当下降指标-DI14从下相上递增突破,+DI14递减(向右向下)时,为卖出讯号。

2.应用ADX判断“有趋势”与“无趋势”

当ADX值较前面的ADX值为高时,可以确定市势为“有趋势”市道,这时可以根据+DI14和-DI14的讯号入市,当ADX值较前面的值低时, 可以确定市势为“无趋势”市道,这时,若根据+DI14和-DI14的讯号入市,将会得不偿失。

3.应用ADX预测趋势走向

当ADX持续上升时,表示当前趋向将会维持(市势上升或下降ADX都会上升),如果+DI14与ADX向同一方向上升,则表示趋向将持续上升,如果-DI14与ADX向同一方向上升,则表示趋向将持续下降。

当市场反复升降时,ADX值将会出现递减,原因是价格虽有新高点, 但同时亦出现新低点,因而ADX越来越小,所以当ADX减幅缓慢呈向横向走时,反映市势牛皮无一定方向,此时的DMI不应作买卖的依据。

当价格上升时,“+DI14”递减,当市势转向时,-DI14上升而+DI14下降,两者差距收窄,经过一段时间影响,ADX从上升转向横行而下跌, 则显示市势将转升为跌;相反,当价格下降时,-DI14递增而+DI14递减,ADX将随-DI14 与+DI14差距扩大而向上递增,直到ADX倾向横行而下跌,则显示市势将转跌为升。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

与本文相关文章

  1. 威廉指标(W%R)(111 次阅读)
  2. 容量比率(VR)(111 次阅读)
  3. 乖离率(BIAS)(111 次阅读)
  4. 动向指数(DMI)(111 次阅读)
  5. 相对强弱指数(RSI)(111 次阅读)
  6. 平滑异同平均线(MACD)(111 次阅读)
  7. 移动平均线(MA)(111 次阅读)
  8. 型态分析--缺口(111 次阅读)
  9. 型态分析--继续型态(111 次阅读)
  10. 第三十九节 型态分析—反转型态(111 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