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市场思考随笔之四十五:上证综指长期走平,不能全怪编制方法-200602

99次阅读

 上证综指2000年就站上了2000点,到目前2020年5月底还没有突破3000点,指数的长期走平,使得市场产生了对其“失真”和编制方法的质疑。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从目前的市场讨论来看,大家觉得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指数加权的问题、二是新股上市纳入指数时间的问题。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至于其他包括绩差股垃圾股没有及时退市,上市公司构成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与指数编制方法无关。上证综指是一个综合指数,不是成分股指数,没有选择样本的任务。
  第一个问题,上证综指用“总市值加权”而非“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从过去十年的实际情况看,如果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确实表现会比总市值加权好些,但这个不是上证综指长期走平的主要原因。理论上,总市值、流通市值、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还包括股价加权,各国市场都有实践,并没有说谁比谁就一定更好。美股表现最好的纳斯达克指数就是总市值加权的。更何况,即使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的上证流通指数或者沪深300指数,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长期走平”和“长期不涨”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上证综指对新股采取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计入指数的方法。质疑11个交易日计入指数的方法,等于是在择时,如果说11个交易日的时候是股价高估,那到底多少个交易日纳入才不高估呢?!2007年高位上市的某些权重股,11个交易日后、21个交易日后、31个交易日后纳入指数,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呢。
  我们认为,导致上证综指长期走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2007年以后指数一直在消化“历史包袱”,这个“历史包袱”就是在2006年和2007年牛市时有一大批大市值公司在高位高估值首发上市。用交易所总市值的大幅增加,去论证上证综指长期走平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这个命题显然是错误的。交易所总市值的增加包含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存量公司总市值的增加(这也包含了再融资股份的增加,不仅仅是股价的变化),另一个部分是新上市IPO公司带来的市值增加,这部分市值增加是不影响股价指数的。
  2005年时,上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大概在2.9万亿,到2006年上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提高到大约8.3万亿,这其中有3.8万亿市值是在2006年新上市的(占比46%),2007年上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进一步提高到31万亿,但其中有13.5万亿市值实在2007年当年新上市的(占比43%)。2006年、2007年当年新上市IPO市值占年底上交所全部市值超过40%,这个是空前绝后的,深交所从未发生过,上交所在2007年以后也再未发生过。
  我们统计了2006年至2007年在上交所上市的一共有39个公司,这些公司在上市一个月后(剔除新股上市交易影响)的总市值加总是14.9万亿,而在2020年5月底的总市值加总仅有9.4万亿元(这里面还有再融资的增量市值)。再看估值,这39个公司上市一个月的市盈率中位数是59倍,而到2020年5月底的市盈率中位数仅8.6倍。对比这两个数据,读者就可以很明白地体会到,什么叫“消化估值”、什么叫“历史包袱”。
  我们都希望中国股市能够走出慢牛的行情,但这个不可能通过修改指数编制方法来实现。展望未来,我们对上证综指可以更加乐观些,一方面,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消化估值,上证综指的市盈率已经从2007年的50倍下降到如今的不到13倍,历史包袱解决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相比过去当前市场的构成结构也更加多样化。风宜长物放眼量,虽然2007年以来上证综指的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1991年以来上证综指的累计涨幅在全球依然是非常领先的。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