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专家会纪要-医药电商 20201028
专家介绍:邵总,05年就开始进入到医药券商的行业,现在是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的CEO,该公司是医药行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在这之前专家担任饿了么的医药健康总经理和百度外卖的O2O的医药健康的部门负责人,在这之前还在京东健康担任过健康到家业务部门的总经理以及京东好药师的市场总监,全面负责相关事业部门的运营和业务拓展,还有市场的工作。
Q: 有关这个药物赋能方面的。药物赋能,现在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目前是想用电商的平台解决什么问题? 目前行业痛点跟市场定位是什么?大的平台会不会介入?
A: 受到新医改、客户管客户购物习惯的一个变化以及疫情冲击之后,传统的业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药品如果按照国家的要求降价,药企的销售额肯定会大幅下跌,对很多品牌造成极大的影响。 联合店现在上的业务的话已经超过1000亿了,这1000亿并不是市场的完全增量,它很大一部分或者绝大部分的话都是剥夺了药店的存量部分。所以只有通过互联网升级,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提升效率,才有可能去帮助药企互联网化。
药企转型互联网解决什么问题?(1)解决跟消费者沟通的问题。未来渠道不稳定需要掌握消费者。需要固定一个互联网医院平台,构建一个电商平台,或者构建一个客户服务平来服务消费者。(2)解决处方药销售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处方放到零售店里面去。(3)线上的科室会。以前科室会在第三方平台,费用比较高,且还有不稳定的情况。还有合规,阳光收入这些问题。
三方面的赋能:(1)运营赋能,也是最重要的。电商,现在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京东、天猫、拼多多以及美团。药店要做的话不知道怎么规划,也不知道怎么运营,也没有人才。所以我们会跟它一起建立联合运营中心,帮助他进行运营。(2)培训/规划。我们服务的大的企业,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方式去做这个业务,也需要有一些规划。 (3)技术。我们会帮他们做客户服务的管理工具,还有电商的一些订单的等等。
我们跟药店这三个方面的赋能。我们现在已经服务了大概有4000家药店。整个的行业,包括药企药店、批发公司都特别需要的互联网化赋能。而现在的平台企业,只是在交易层面上面进行流量的扩展。但是因为京东天猫也做自营要替代线下的连锁,所以他们不愿意合作。所以在主要是由创业公司来做。
Q: 京东健康以及百度健康的到家业务是在做什么?目前很多电商零售在做前置仓,大店规模跟小店店面相结合的一个业务模式。如果是我们线上的平台跟线下的药店结合,会不会也是一种类似前置仓的一种业务? 如果收购之后,未来在电商服务会有什么样的一个业务形态和运营的商业模式?
A: B2B的客流量比较高,主要集中在非急性的药品。量很大,客流量比较高。而OTC里面的话有70%是急性药品。
15年的时候,京东到家开始了,主要解决及时用药的市场。它的主要模式就是把药店搬上来,以当地医院为核心,覆盖周边三公里。 随着物流的能力的增强,药店的半径进一步扩大。
好处:(1)能够快速抓获消费者。能服务于老年人、孕妇、白领、懒人。
(2)增加的客流。但是它是一个零和游戏。它从根本上讲的话不是一个增量,而是一个存量转移。
(3)增加服务范围。从刚开始3公里,后面是5公里,现在是10公里甚至是同城。
现在北京地区基本上药店的线上订单量都大于线下店的。O2O现在大概服务了12万家店,日均70万单,基本上能占到药店14万家店,一个店的话平均有14-15单,已经接近占到了开展O2O药店的销售额的20%。
O2O的问题,因为参与的店太多了,还有一些打卡,很多科技公司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目前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比较大。现在O2O平均的亏损比较大的。目前是有一定的亏损,慢慢的话就基本上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利润。
追问:Q: 刚刚您提到跟药店的合作,但其实药店也是有一些储备,或者说它有些想法的。我们想请教一下两个点:(1)药店在跟线上合作O2O的时候,他会自己去做一些自运流量么?比如说自己建一个或者依附于稍微比较自由化的一个平台去做O2O?
A: 客观上讲,(1)所有的药店都希望自己建立自己私运流量体系。药店是本地化的,本身就在当地有一定的触达客户的能力,(2)在经营过程中的话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3)药品本身具有对客户管理的能力。但目前看搭建私运流量平台这件事情,药店做得并不坚决或者说并不成功。
药店一般不敢冲在前面。他们一般是学别人怎么做。我们这行业里面有一些做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的。比如说做直播,现在很多药店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做直播,但是又没有相应的一个网红打造的体系,一般做几个月或者几天就不做了,他不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
比如:做社区团购,更多的是说推荐一些产品。但是他们推荐的产品100%在京东天猫上面有售,而且价格是蛮贵的,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选品。这是我经过实际的大量的调研得出来的结论。所以你会发现无论做私运流量的小程序、做社群营销、还是做直播,他们做的是不坚决。
有些药店做出了模式(亮点),比如说益丰大药房,微信公众号做的相当的不错,点击量很高,但是它的销售成交量很小。
B2B和O2O,它都是交易,交易永远干不过平台。我觉得得通过服务才可以。应该结合当地的医生,把轻医疗做上来,因为客户这件事情药店里是有的。然后再把服务和交易做上来。
但是我为什么下不了决心做这件事情?私营药店的支付能力很弱。我做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几十万上百万的费用,但是他们支付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服务与药店互联网化的企业都活得很不好,最后的话都转型服务药厂。
未来可能有这种可能性。药店来承担会员的收集能力,调查和服务能力。
追问Q: 跟药企的一个合作模式。如果是药企直接对线上的平台,比如说京东阿里或者是平安好医生。在一个3T的平台上面,它面对的不同品牌的一个特殊位置,或者是佣金广告上面有没有一些区别?在不同平台,对于药企或者是药店在加盟上面的一个激励。
A: 对于工业企业来讲的话,做任何电商企业都是ok的。他在手机上面找个网红医生,甚至拍一个小的宣传的广告都没问题,因为它可以作为一个推广。跟京东天猫合作的话,它可以培训京东的药师来推荐他的产品,解答好他的产品,然后他把产品放在京东卖。他也可以直接通过供货跟京东天猫建立合作关系:卖我的药品或者自己开发旗舰店。
平台未来就是去商家化,就是厂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一个营销平台。
所以平台会针对药厂出不同的方案。比如:医生培训,处方外流、以及帮助你来维护商家的一些铺货等等,当然要付一定的费用。当然厂家如果不支付费用也可以在里面的话可以做店或者做渠道分销。各个平台之间的费用是不一样的。
京东、天猫和拼多多比较:京东的客户率比较高,但是运营费用会低一些。京东是一个对厂家或者对产品品牌相对友好的。天猫是以店铺为主的,对店铺的排名是有一定亲和力的,对产品品牌会弱一些。天猫的话收费的话是入口成本低,但是他后面运营成本比较高,因为他有很多的推广的资源。可能更重视的老品牌,搜索的时候会有天然的权重。阿里在限制渠道商上线,因为阿里相对来说比较保护商家商户利益的。京东没有太多限制,但是他也会对商户提出一个要求,比如你要谈到多少量。拼拼多多是没有要求商户的。
总的来说是平台会青睐于厂家合作。
Q: 出台的一些临时性的政策是否有利于互联网医疗?
A: 政策做了一个叫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说互联网医保,其实际上的话起到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大,而且是一个临时性的政策。
目前的话,通过试点阶段,比如说在广州深圳,部分的互联网是可以进行互联网的医保。它这是一个临时性政策。对于线上买药以及滋补品的销售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后续后延效益也很明显。京东、天猫的各个医药部门的任务的话都提前完成的。
政策的影响其实是松绑,它更多的是让投资者和市场的创业者看到了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力量去做这个事。 因为:
(1)大家采购之后,有很多的需求会释放到互联网上面来。所以国家是鼓励互联网医疗,因为他的疏导的作用。
(2)均衡药品的可及性。药品会流到互联网上面来,疏解了消费者的购药的可能性。
互联网医药由于过热,所以现在有些地区是持续的有一些限制,比如说海南和广州。北京会慢慢的放松。
Q:对于承接公立医院的处方外流,有的自己互联网医院牌照在线问诊,下游对接或者叫线下的药店网络对接,有的大的平台型公司帮公立医院建互联网医院。目前的这些模式,您比较看好哪一种模式?然后这种模式里面各方的分成如何?
A: 互联网处方外流已经变成了一个一致性的选择。
处方外流的话有很多种形式,(1)有大外流品牌,目前证明大平台 game over了。
(2 )三方平台。像良医良药等等的小小的这样的一个企业,它会租用一些平台。 但是租用平台有很大的问题:这个平台未来的一个重视度如何?
所以大药厂主要两种模式(1)自建互联网医院平台,这是大药企一致选择。互联网是我的,然后我再跟医生合作,让医生都得直接到我的互联网医院来,然后进行开方这样的一个模式。甚至有的药企现在收购和控股一些互联网医院品牌。数据也是安全的,交易也是安全的。(2)基于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这是主流模式。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目前还不够好,但是从长期看是没有问题的。中国至少有2-3千家医院会建立区域型的互联网医院平台。这样的话医生就在自己的护栏里面,医生在运用互联网系统,药企再做相应的工作,然后把处方搞出来。只要解决好利益的问题就没问题。
现在有一些人来承包互联网医院的运营,国家卫计委的主任也说,希望能够外包。所以这件事情未来有可能会变成一个非常商业化的,或者变成一个市场化的行为。医院来负责互联网医院的搭建和牌照的申请,反而由三方公司(批发公司,或者是个药企)来运营。
Q: 像京东健康到家业务,CAPEX的投入大概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新开一家店,然后或者新扩建一个城市,大概是什么样的投入水平?
A: 人工成本不大。目前O2O模式的话受到了药店的很大的欢迎。所以它拓展城市或者拉商户这件事情上问题不大,商户很愿意跟他合作。所以的成本的话可能就两三个人工的钱。
推广的话成本还比较高。 因为如果一个地方要把它做起来的话,核心的问题有流量。比如说像饿了么、阿里、美团就很厉害,它流量是现成的,所以他只要把商户做上来就行了,所以它的成本很低。
京东到家有大量的满减额度,要用这种低价或者是大力度的折扣,吸引消费者发现,以及要做大量的线下递推的工作,这是比较费钱的。我们以前最开始的时候,大概每单的话要亏一块钱,但最高的时候我们甚至亏了十几块钱,但现在应该会有一些微利,不计入技术成本和其他的这些成本的话。流量成本太高了。
目前饿了么、美团是有挣钱的,每单要挣一块多钱。
Q:处方外流这件事情,未来的话您觉得区域性的互联网医院平台是不是一个以省级为单位的一个电子处方的流转平台?因为我们看到在有些地级市,可能像广西的某城市已经在做这件事情了,你觉得的成功概率会有多高?
A: 省级联盟和全国级的已经被证明不可能,或者说短期内不可能做成功。地市级是有可能成功的。以中心医院为核心,然后联合它的儿童、妇儿、妇幼,然后中医院形成一个处方流流转的这样一个联盟。
为什么省级联盟和国家联盟做不起来呢? 核心的话是解决不了利益的问题。医院的利益。医院为什么把这个处方放出来?对他没好处。
地市级有可能原因:(a)政府强压,因为市单元比较小,政府有很强的一个行政管控权。 (b)地区的运营商,把自己的一个品牌建起来之后,它来运营和建立规则,是有可能做成的。(c)其他的比如说就是共建一个平台的模式。
未来处方外流平台,应该是有大量的小闭环,甚至有一些专科闭环。就是互联网医院只解决某种病症的处方外流。
例子:糖尿病,中国内科医生一共就3万名,只要把这3万名医生搞定就行了;还有比如说像肝病,肝病的话医生会更少,科室也不会这么多。
利益是处方外流的核心,技术只是承接手段。
Q: 您觉得未来其实是从品牌商或者说从工业企业来说,是希望是去中间商的。在和您合作的这些大的药企交流过程中,您觉得未来看长期的话,药店在整个的药品供应链里面,它的作用会被削弱吗?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定位?
A: 如果从短期看的话,药店还是有价值,它是承接点。所以做处方外流会放到药店里面去。从长期看的话没有意义。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一夜之间所有药店都挂了,不会影响到我们购药可能性。我可以在京东天猫上去买,没有任何的障碍。
但还有一些人的话需要药店,比如老年人,因为它不太熟悉互联网;另外还有一些医保的人群可能需要线下药店。未来互联网药店继续发展的话,可能只剩下30%-40%的传统药店。
Q: 从香港披露的招股书来看,take rate比友商高很多。 从您的角度看,这会影响到您在业务上的推进吗?
A: 现在流量的话是现在无论是药厂还是渠道商都看重的一个事情。你会发现目前的运营成本最低的拼多多,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商户都会上去,他们也会在take rate比较高的京东上面去。如果有一个很大的流量平台,比如腾讯。20% 的扣率都有人上去。只要它扣率在它的毛利范围之内,我觉得都有商户去合作。因为药品的毛利还是比较高的,平均毛利率35%左右。那么核心是说我在这个平台里面能不能获得流量和新的销售额增量,这是他们最看重的一个问题。这个跟他的实际的本身的扣率是多少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Q: 除了电商以外,您觉得还有什么业态能够真正的能够让大家老百姓从中当中获益(除了买药以外)?,
A: 现在说实话,无论是B2B或者O2O,它是解决便利性,可及性和便宜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恰恰是连锁店软肋。而连锁药店最重要的一个服务能力没有提升起来,我们叫药学服务能力没提升起来。 所以未来的基于药品的服务能力,才是各平台最终要见证的能力。
服务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前期断、药品解决方案、康复管理。这件事情不仅在交易执行的一环。所以我们发现现在医疗互联网医药平台都在做由病的初期检测到后面的送药上门。互联网药物这一块的话,他们已经做得非常标准化了,没有任何的太多的可需要去创新的地方了。 而对于互联网医疗这边的话,京东现在很多的大医生共建科室,然后再做家庭医生、慢病的服务中心等等。目前我获得的消息也是阿里刚上任的 CEO也是把互联网医疗作为他们核心的战略。所以我们发现未来的话,我觉得线下医药分开,线上医药合并。
不仅仅是医和药,健康管理和保险会放在一块。所以医药健保的话会成为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的大平台要做的事情。这样的话对消费者他全周期的一个管理。
Q:如何看轻问诊市场,未来竞争格局?
轻问诊解决预诊的问题,后面的话他一定是选大医生,或者跟医院合作。所以阿里跟线下的医院这形成共识,医生还在线下,但是他通过互联网,变成了线上的医生。
京东有自己的几百人的小医生做轻问诊/普通疾病。你在真正的病症管理方面的话,跟那些专科科室大医生合作,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共建的医学服务中心。
轻问诊没有前途,基于线上线下结合的严肃医疗,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线上一定还是不能够完全取代线下的。
Q: 线上的一个电商跟线下的药店,比如说品类方面,品类的占比,还有毛利率大概是什么样一个区别?还有保健类的增长,比如说线上、医药电商这一块,哪些品类增长,在线下大概什么样情况?
A: 比较大一点康爱多,销售额近40亿,净利润大概是两个点,净利润大概两个点左右,毛利率大概二十几个点。但是它发展速度很快,它应该从14年15年开始发展起来,到现在才五六年时间,他已经销售了已经接近40亿了。
我们再说老百姓,它最近发展了19年,目前的话应该是刚刚过百亿。老百姓净利润应该在5-7个点左右,毛利率应该是30多个点。
他们的进货价格几乎差不多,但是对于部分品种的供应链老百姓是有优势的。那么他们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的差距呢?主要在于竞争的成本。因为太多的线上,所以它的竞争直接驱动大量的毛利润,因为别人在降价,它必须得降价。
而且产品数量要远大于老百姓。一般来说一个药店的话大概是不到2000个品类, 3000个品位冲顶了。所以大概药店的面积有限,大概100多平米,装不了那么多药。但是一般来说的话,网上药店至少得有6000个品种左右,可能有8000个品种。产品的数量来看的话,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从总仓产品的话是一样的,他们两个可能都11万吨左右。
总结:发展速度毫无疑问是线上远高于线下,现在目前线上的平均增长率60%以上。线上线下进货的能力采购价格相当。线上的毛利率,因为竞争是要弱于或者远弱于线下。净利的水平也是远弱于线下。
品类还是有很大区别。线下品类基本上是8成或9成是药,非药品类包括器械、保健品现在比较少。 线上不是这样的。线上基本上是6大品类都是齐全的。线上现在的平均来看的话,线上的非药品的量还占 40%。
现在增长品类最快的是处方药。器械、保健品已经到顶了。保健品、器械大概是五五分。 目前市场增长最快的就是药品。线下处方药和OTC基本上一半。
Q: 线上医药电商这一块,比如说长期看的话,你觉得它的优势主要就是流量? 我是不是阿里就会就像在其他电商一样会占据一个比较大的份额? 长期的优势看哪些方面? 你比较看好哪几家?
A: 有三个方面最重要:
(1) 流量。 流量是绝对,但不是完全充分条件。阿里、京东、拼车多、美团腾讯都是都会做起来,量都不小。
(2)运营能力,或者叫战略运营能力。毕竟这个行业产品品类相对比较复杂,而且涵盖的品类比较多,供应商众多,病症也很多,而且它牵涉到的政策层面的事情和相关联的产业也非常的多,所以他还需要高度的专业性。目前京东专业性能力表现出来它业务量,业务的范围、拓展边界与它的整个的执行效率是还不错的,团队也比较稳定。 阿里的话稍微弱一些,阿里是有先发优势,但是这几年的话有点动荡。拼多多现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增速的话应该超过了这几家。美团目前增长速度也很快。
(3)客户人群。为什么拼多多做的不错?他的客户有很大关系?一、二线城市基本上被京东、天猫占据了,但三四线城市它的市场会更广阔,更缺少药。
我目前最看好的是京东健康和拼多多。 拼多多的量应该会很大,整个运营团队也是非常高效的;美团它有增长上限。腾讯要也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变数。腾讯运营能力很弱,如果要交给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厉害的电商运营团队的话,可能会很好,但是腾讯的话动作太慢。 抖音现在也成了一个健康部门,从医生来切入的由医生来带药。
Q:这几个主要的医药电商他们的规模大概有多大?
A:去年的是1002亿。阿里应该是600亿左右,然后京东是300多亿,然后其他的把它加起来100亿左右。
这边的话大概6成左右的是药,10% 左右是处方药。另外的4成是非药。器械、保健品各占一部分的,各占1/3左右,还有其他的一些食用品等等。今年的话有预测的结果不一样,有人预测是1300亿,有人预测是1800亿,有人预测是2000亿,我更倾向于1500亿到1800亿。
追问Q:刚刚您提到美团有天花板,主要是因为它的业务主要是O2O?
A: 对,O2O转B2B,它会有很大的取消率。而且它的人群相对黏性比较低。而且现在京东天猫也在做O2O,它会削弱它的绝对性的优势。
Q: 医生有什么动力想要去跟这些互联网平台去合作?
A: 互联网医院平台会合作三类医生:
(1)顶级医生。比如说胡大一老师跟几个比较著名的医生,他会共建科室。对医生来说已经不再太在意所谓的经济利益了,他们更多的是要出名。而京东平台的话,或者说在互联网平台是个非常好的出名的平台。
(2)白领级。有一定学术水平,年富力强的。 可以给他们带来收入。
(3)民工级。解决预诊的问题。它不需要有太高的专业化水平。
Q: 如果线上能够取代传统药店,对于药厂来说,是否会有利率水平的一个提升?有没有一个比较量化的数据?
A: (1)节省成本,厂家可以把钱投到患者管理,投到广告宣传上面去。
(a)出货成本。
(b)人员成本。人员成本大概应该占到至少10个点。就是有的地方因为通过代理商要赚到二十到三十个点。
(c)促销成本和培训成本。大概要占到几个点不到10个点左右。
所以很多药企在于终端的营销方面它需要有30-40个点的成本,就是药店的毛利率。
如果只要仓来发货,营销成本都不需要了,那至少节约10%。
(d) 物流成本。
Q: 未来1-2年可能会有的一些政策的变化,或者是行业特别期待的政策是什么?
A: 其实对互联网政策也没有什么可以观望的。如果说有观望的话,就在于医保政策是不是能把大范围放开,但是预计不会。
那么现在主要是医院的医保的相关政策。
(1)第一个关注比较多的是中药和器械产品,因为这两块影响力也极大。
(2)第二个就是基于按病种付费,具体的实施的细则。按病种付费之后,如果你把这个病治好,你就可以不开药。那就按你服务为主导了,所以这个政策影响也比较大。
如果这两个政策执行的作用,处方外流也会更加的加剧。
Q: 在这几大互联网医疗医药平台这里面,目前阿里和京东从 MV上他们是比较领先的,在对于其他的一些医疗服务,他们现在的布局,是他们的优点和竞争力是怎么样的?
中国有70%的药品在医院里面出来的,所以互联网医院要遵守医院的院外的处方。那么做这件事情的话,它的常规流量是一部分,那么更多的是能够控制医生,让医生主动把方子留到互联网医院里面来。所以会加强跟线下医生的合作,而且是一些有处方权医生的合作。
其实是就是线上和线下的医共体概念。京东和阿里都是这个套路。未来拼多多和美团也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套路。
跟平安好医生和好大夫有很大的不一样。京东阿里这几个模式它是稳定的、持续的,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健康的模式。进可以做生命周期管理,退可以卖药。平安好医生目前主要做轻问诊。他们现在的建设模式是会受到平台的巨大冲击。一旦平台问诊量或者医生的丰富度,超过这些品牌的话,他们会有很大的威胁。这里面不仅仅是流量的竞争,也是生态的竞争。
追问Q: 我可不可以理解现在像京东阿里,他们在医院医生还有医疗服务上面的布局,其实是没有拉开差距?
A: 因为线下医疗还是比较丰富的,他们会用不同的形式去跟线下医疗机构合作。京东可以选ABC,阿里的一些DEF都是可以的。而且医生也分流派,这个医生跟那个医生不太合,你去了之后他就不去了。
Q: 将来的医共体,到底是以医院为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或者说以城市地方政府主导的互联网医院,还是是像阿里和京东以他们互联网平台作为主导的这样一种互联网医院?这里面会不会产生竞争之类的?
A: 阿里和京东不可能切入到省级、市级、区级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没有医院意愿跟他们做这件事情。因为医院并不缺流量,也并不缺患者,它唯一怕的是数据和利益的外泄,所以他不会跟你平台合作的。所以他一定会去本地找一个科技公司做系统,然后系统的运营服务商给了药企。
现在的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有政府出钱或由当地企业来做。还没有听说阿里做一个互联网监管平台起来了。以前阿里有一个药品监管平台被人家撤销了。所以阿里京东做生意可以,要做管理的话,地方政府是不太同意的。
为什么医院不愿意跟京东、天猫合作,但是医生愿意合作?医院是不愿意投入的,没有诉求。从流量层面上来讲,平台也更愿意跟医生个体合作,或者医生集团合作。 而不是跟医院合作,因为跟医院合作太复杂了。所以这两个我觉得不兼容,这两个不兼容。
追问: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是两个分开的生态体系,就像阿里现在做了一些比方说患者可以在支付宝上看一些打通医院的数据,能看到一些诊断、处方、记录这些,其实我们认为这种数据的打通应该是会很肤浅、或者很局部的很难形成一个以有大平台为核心,然后把各个地市的互联医院都接入,然后形成这样一个互联网?
A: 因为人家没有需求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要把数据弄起来,万一出了什么事对不对?我给你数据你给我什么东西?给我系统?满大街这么多给我做系统的公司。人家为什么需要你这个系统?
(2)运微观层面上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做这件事情并不产生营收。 它不是一个盈利性项目,平台做这个事情如果长期没有进展的话,运营的人坐不稳。
Q: 现在医保个人账户又开始削减,开始有可能划拨到统筹账户,对线上电商会不会有影响?
A: 医保线上支付向上不可能。医保一定会划归到统筹里面去,统筹的话再开一些特殊门诊药房有一部分的医保。因为国家医保没有钱了。
追问Q: 医保导流这个逻辑也不成立吗?
A: 互联网医院挂号买药可以。医保线上支付会刺激消费,然后医保就穿孔了,医保没钱了。现在所有的医改政策的出发点就是限制医保的花销。国家没钱,所以只要想刺激医保消费的事情都不可能。但是如果想节约医保的话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