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最终途径,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标的,也就是经过行业分析之后,对行业格局中榜上有名的公司分析,熟悉具体公司的主营业务,了解它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梳理出一个公司的投资逻辑。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当然还有自下而上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熊市中尤为重要,因为熊市中从宏观上看绝大部分行业都不容乐观,如果因为行业不好就放弃对板块的研究,对公司的研究,往往让人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对某些成长性好的公司做深入的研究,往往会挖掘到新的机会,当然这种直接对公司研究的时候,并不是独立的只看一个公司,公司所在产业链的情况,上下游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都要一起研究,这样的投资分析才有意义。
对某个公司进行基本面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的股权结构,这个很重要,公司的大股东是谁,持有多少比例的股票,大股东的背景如何,这些往往对公司的战略的理解,治理结构的理解都非常有用,如果一个公司的大股东就是它的创始人,那么创始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创业经历,在公开场合发布过什么言论,在上升公司以外是否还有其它产业,有多少比例的股权用于质押,股票质押的用途如何,是否大幅度卖过公司股票,是否有失信于投资者的行为等等。
公司概况
中炬高新在1992 年12 月30 日由中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组、募集设立,1995 年1 月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作为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首家上市公司,中炬高新经过二十多年年的发展,已从纯园区开发型上市公司,逐步过渡到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元发展的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截至2019 年3 月31 日,公司总资产为59.1 亿元,股东权益为38.5 亿元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4.0%。公司旗下拥有美味鲜、中汇合创和中炬精工等控股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包括调味食品、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开发管理及汽车配件等。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41.66 亿元,归母净利润6.1 亿元,调味品及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为95.1%和 3.2%。
中炬高新在1999 年收购广东美味鲜公司后,即开始了持续20 年的高速发展之路。公司自2003 年对中山基地开始进行四期扩改建设,2013 年全部投产,形成30 万吨产能;2012 年公司启动阳西厨邦基地建设,设计总规模47 万吨,2014 年—2018 年陆续投产30 万吨;2017 年公司再启动65 万吨阳西美味鲜基地建设。2018 年公司的调味品生产规模已达到54 万吨,随着阳西项目的逐步达产,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有望持续提升。
实际控制人变更,治理机制发生重大转变。前海人寿2015 年通过二级市场举牌中炬高新,之后再连续增持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2018 年前海人寿将股份全部转给中山润田投资(两者同为宝能旗下公司),同年11 月宝能系在董事会换届中获得6 个董事会席位(非独立董事)中的4 席,宝能系代表陈琳女士当选董事长,并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陈超强担任总经理。宝能系正式掌握中炬高新实际控制权。截至2019 年 6 月 30 日,公司第一大股东润田投资持股24.92%,实控人由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变更为姚振华先生,国企控股变更为民营企业。
调味品(酱油)业务产量规模据全国第二;房地产及服务业务波动较大。调味品业务是公司近10 年来收入和利润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收入占比 10 年间从 72.4%增长到 95.1%。调味品业务生产规模达到54 万吨,酱油总产量在国内百强企业中排名第2 位,鸡精鸡粉产量排名第3 位,企业总产量排行第2 位,仅次于海天味业。公司拥有“厨邦”和“美味鲜”两大品牌,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销售区域以东南部地区为基础(占比70%),并向全国扩张;公司地产及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广东省中山市,受宏观及当地规划等政策影响,业务收入波动较大,近两年受益于大湾区的建设,销售收入增长较快。2018 年调味品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6%和570%。
主力产品厨邦酱油走高端特色路线。公司主要产品酱油、鸡精鸡粉、食用油、蚝油、酱料、食醋在调味品业务收入的占比分别为67.8%、11.6%、8%、3.6%、3.5 和2%(2018 年)。酱油是最大品类,主力产品厨邦酱油走高端特色路线,公司坚持使用高盐稀态传统晒制工艺酿造酱油,占主力产品厨邦系列晒足180 天,氨基酸态氮含量在1-1.2 克/100 毫升以上,比国家特级标准(≥0.8)高出25-50%,高氨基酸态氮含量带来的高鲜度特色较为突出,公司产品销售均价明显高于其他公司。
丰富产品系列,单价得到提升。近年公司重点围绕酱油、鸡精粉两大核心品类进行产品结构优化,酱油单品持续升级,产品价格不断提高。目前,公司主力产品厨邦酱油、厨邦特级生抽、厨邦味极鲜生抽,价格带在7-12 元之间。
中高端系列产品(氨基酸态氮含量≥1.2g/100ml)价格略高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公司近年陆续推出了厨邦淡盐酱油、厨邦纯酿、厨邦铁强化小淘气酱油等高端产品或功能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预计随着未来消费升级和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公司产品价格仍有提升空间。
按照销售规模和网络布局,国内以酱油为主的调味品公司可分为四个梯队:海天味业以调味品收入170 亿元(2018 年)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其销售网络布局全国,各区域均衡发展且均占据绝对优势;美味鲜(中炬高新)和李锦记收入和产能规模据行业第二梯队,海天、李锦记、美味鲜等酱油行业的全国性品牌已形成规模化;第三梯队,千禾立足西南,向一线城市发展;加加以湖南、河南、四川为生产基地,向东部和中部市场拓展。龙头企业凭借品牌、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实现快速增长,中小企业优胜劣汰趋势较为明显。美味鲜(中炬高新)作为行业领先的企业之一,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持续显现,并逐步从行业第二梯队中突围,向第一梯队迈进。
1.中国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市场,人均年消费酱油量为4 公斤多,仅为其它饮食习惯相近的东方国家和地区消费量的40%-60%,未来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
2.公司已顺利完成管理权交接,并实现了国企向民营机制的转换,2019 年新一届董事会提出了五年的时间,实现健康食品产业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年产销量过百万吨的双
百目标。从2019 年到2023 年,公司用公司拟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内外并举的措施,以内生式发展为主,发展壮大调味品主业,以外延式发展为辅,开展兼并收购。
3.调味品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调味品行业已由高速增长进入到稳定增长期,龙头企业因规模和技术效应,利润增速将超越行业增速。国际比较显示,国内调味品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龙头公司竞争优势和市占率将持续扩大。
分析论证
1.调味品行业既是传统行业,又是长青行业。酱醋行业是调味品中的明星子行业,其增速超越于整个调味品行业增速。2008-2015 年,酱油、食醋及类似产品销售额占比也从 27%提升至 35%,而味精则从 30%下降至 20%。2010 年-2017 年,随着行业规模的增大,酱油、食醋及类似产品行业销售收入由40%的高增长逐步回落到10%,但由于产品结构的逐步提升,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规模企业效率增强,龙头公司的利润增速仍维持在20%左右。
2.未来调味品行业增长空间仍然较大,未来增长主要在于两方面:量的增长和价的提高。预计行业收入仍可获得5-10%的增速,而龙头企业因规模和技术效应,利润增速将超越行业增速。
3.消费升级带来产品结构的提升,为整个行业带来机遇。从日本酱油消费的历史来看,尽管日本家庭人均酱油消费量在达到高点后逐年下滑(由七十年代达到了顶峰13 升左右下滑到当前的6.8 升左右),但消费单价提升明显。日本调料行业走向多元化、细分化、健康化、少咸化,酱油衍生物对普通酱油替代较为显著。国内目前整体来看,酱油行业的发展路径同日本相近,酱油正由老抽向生抽转型(生抽使用量远超老抽),低档生抽向高档生抽、功能性(高鲜)、健康性(零添加、有机)转型;餐饮渠道消费量日益增加,因餐饮渠道每千克人均调味品消费量7.19 克明显大于家庭渠道4.58 克,由此带来消费量及消费结构的提升。
4.日本发展启示:行业集中度提升、小品牌退出。从酱油市场比较成熟的日本发展历程来看,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日本从1955 年的6000 家酱油厂缩减到目前的1400 家,主流酱油厂有5 个,市占率约为60%。其中规模最大的为龟甲万公司,其旗下的万字牌和 Higeta 牌合计市占率占比达到33.5%,规模效应明显。在日本人均消费量到达顶峰后开始下滑的情况下,龟甲万积极拓展品类,布局复合调料,开发出更加细分的产品,展现了强者恒强的态势。
5.国内企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酱油市场CR5(海天、美味鲜、李锦记、欣和、东古)的市占率仍不到30%,而市场比较成熟的日本CR5 约60%,与之相比,国内龙头企业市占率偏低。全国有大小酱油企业近2000 家,全国和地方品牌呈现三七结构,即地方性企业(年销售收入在几百万—1 个亿)市场占有率为70%,而全国性品牌企业占比为30%。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重视,行业监管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和产业升级加快成为必然趋势,预计未来主流厂商将集中到8-10 家。
6.渠道逐步下沉细化,填补市场空白。目前,公司在流通领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杂货店等)占比最大,其次是超市,餐饮较小。近几年超市发展不错,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由于成本太高,不是公司发展的重点。在流通领域,美味鲜重点销售区域一共是五级市场,不同市场规划不同的产品类型,并采用不同的拓展策略。一二级市场相对成熟,公司销售渠道拟下沉到乡、村一级,渠道精耕细作,产品以巩固酱油为主多品类发展;三级、四级市场渠道下沉到县乡级和地市,增长来自于填补市场空白为主。
7.中国消费者可分为专业消费者和家庭消费者,专业消费者是指厨师和工业消费者,40%餐厅,30%家庭,其他30%(工业渠道占比最大)。目前公司产品家庭消费和餐饮渠道的占比为75:25,餐饮渠道占比明显低于海天味业(60%)和行业平均(40%)。餐饮渠道成为公司比较大的短板,与海天、李锦记的主要差距就在于此。
中炬高新研究报告:http://www.wechance.cn/a/6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