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行业

167次阅读

价值投资的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行业研究开始。价值投资入门的最佳途径,就是选择几个投资者可能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产业分析,从阅读行业报告开始。

价值投资培训的第一个投资分析的环节,就是让把行业研究作为价值投资入门的一个重要途径。

行业研究有一个固定的套路,那就是对产业政策行业空间行业增速行业壁垒行业格局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涉及到的数据最好能够记住。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疗信息化发展普遍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医院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

目前我国三级医院以及80%的二级医院已经初步建成自己的医疗信息系统,基础的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基本搭建完毕,二级及以下医院还处于基本医疗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期。

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即CIS阶段。CIS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临床诊疗行为为导向,借助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检验信息系统(LIS)、病理信息系统(PIS)、手术信息系统(ORIS)等多种软件应用系统整合患者临

床诊疗数据,完成电子化汇总、集成、共享,医务人员通过信息终端浏览辅助诊疗路径、发送医嘱、完成分析,实现全院级别的诊疗信息与管理信息集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出各类信息应用系统。根据 CHIMA 的调查,CIS 中的核心系统,例如 LIS、PACS、EMR 等尚存在20-40%的未实施空间,其中未来热点方向远程医疗已实施部分仅占17%,市场空间依然非常巨大,当前我国大型医院正处于CIS系统建设的高峰期。


GMIS是指通过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社会医疗资源和服务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 系统建立的前提是医院内部 HIS、CIS系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且数据交互不存在障碍,该系统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医院与医院、医院与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医疗保险等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消除单个机构的信息孤岛现象,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以及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管理。


医疗信息化的定义?

医疗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疗信息化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环节的信息化,而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医疗支付环节的信息化、医药流通环节的信息化以及其他医疗或医药相关环节的信息化:

医疗服务环节的信息化(即医疗 IT)主要参与主体为以医院为主的各类医疗机构,其发展普遍遵循从 HIS 到 CIS 再到 GMIS 的路径。其中: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收费为核心,旨在解决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需求(如挂号、核算、收费等);C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以患者为核心,旨在解决医疗机构临床医疗业务信息化需求(如影像存档传输、放射信息采集及处理、病理信息采集及处理等);GMIS(区域公共医疗信息系统)以共享为核心,旨在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医疗卫生体系运转效率等。

医疗支付环节的信息化(即医保 IT)主要参与主体为以医保和商保为主体的医疗保障机构以及与之对接的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其核心系统包括医保、商保支付系统以及各级管理系统,主要面向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医疗、医药机构。

医药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即医药 IT)主要参与主体为药房、医药经销商等跟医药流通相关的企业。

其它环节的信息化参与主体众多,主要指除医疗、医药机构以外的相关企业(如相关检测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等)。

当前医疗 IT 是医疗信息化行业最大子领域,本报告内容主要围绕医疗 IT(即狭义医疗信息化)展开。

blob

医院是医疗信息化建设最核心的参与主体。在医疗信息化的众多参与主体中,医疗机构是主要的参与方。根据IDC的统计,医疗IT 始终是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最大的子领域,以信息系统支出为统计口径的市场规模占比常年维持在 70%以上。在医疗机构中,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又是最核心的参与者,因此医疗信息化厂商的业务主要围绕医院端开展。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8年作为最大的医疗信息化子领域,医疗IT市场规模逼近500亿元,相比2017 年增长了 24.71%,2011-2018 年中国医疗 IT 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 18.91%。

医疗IT(即医疗服务环节的信息化)主要参与主体为以医院为主的各类医疗机构,其发展普遍遵循从HIS到CIS再到GMIS的路径。

其中: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收费为核心,旨在解决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需求(如挂号、核算、收费等);C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以患者为核心,旨在解决医疗机构临床医疗业务信息化需求(如影像存档传输、放射信息采集及处理、病理信息采集及处理等);GMIS(区域公共医疗信息系统)以共享为核心,旨在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医疗卫生体系运转效率等,我们认为,我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GMIS 阶段。

blob

行业空间行业增速

自2011年以来,医疗信息化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根据IDC 统计,2011、2015 以及2018年中国医疗行业 IT 市场花费分别为146.3、253.6 以及 491.8 亿元,2011-2015、2015-2018 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CAGR 分别为 14.7%、24.7%。

IDC预测2023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719.6亿元,据此次测算2018-2023CAGR仍将维持10.0%左右。


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430亿元,密集政策持续推动下,行业需求有望持续超预期。据 IDC 预测,2020 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430亿元,2018-2020 年复合增长率为 9.57%。在2018 年政策密集推动下,医疗信息化需求将加速释放,行业需求有望持续超预期。

blob

电子病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1 亿元,2019-2022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4%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我国电子病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1.5亿元,2019-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34.4%。

blob

2018年三级医院互联互通等级远低于政策考核目标,升级建设空间超百亿元。2018年8月28日,医政医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政策要求: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4 级水平,由院内任一部门任一终端登入,均能按照权限调阅相关诊疗环节的信息。而据中国医院协会数据,2020 年,三级医院互联互通等级达到 4 级及以上标准的数量占比不到15%。以三级医院平均投入500万元测算,全国三级医院互联互通升级空间高达 114.8 亿元(三级医院 2700 家*未达标率 85%*500 万元/家=114.75 亿元)。


行业增长的潜力?

根据公开数据,2016年底国内医疗行业每年实际的投入只占医院年收入的 0.8%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基本在 3-5%之间,可以看出仍然存在 4-6 倍的差距。此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平均卫生费用支出占 GDP 比重 9.9%,我国为 5.5%,美国高达 17.1%。虽然目前 2016-2018 年连续三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例已达到 6.2%,但与全球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


行业的驱动力?

产业政策是驱动行业增长最重核心的因素。回顾美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推动行业大步向前的两个最重要的节点分别为2004年布什总统签发总统令要求10年内为全体美国公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及 2009 年奥巴马总统签署HITECH 法案推行电子病历。此后,美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至2017 年电子健康档案(EHR)和电子病历(EMR)的医院普及率分别达到 94%和 92%。虽然国内外医疗信息化行业在监管体制、发展侧重等方面略有不同,但整体上来讲,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由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监督者,显著地受到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国内医疗信息化发展受政策重视源于2009年医疗信息化作为医疗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医疗信息化相关政策频出,直接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政策从直接、间接两个方面影响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一方面,政府会直接出台医疗信息化相关指导政策,这些政策会对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提出规划(如2018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部分政策还会对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和标准作出规定(如 2018 年卫健委发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另一方面,政府对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及对医疗、医保等相关机构的调整也会间接对医疗信息化行业产生影响(如 2018 年《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通过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医疗支付体系,进而影响了医保 IT 的发展)。

当前政策的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齐头并进,行业需求旺盛 。直接影响层面,随着国民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以及国内医疗保障负担的加大,政府频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最终降低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转成本、提升运转效率。例如,2018年4月13日,卫健委发布《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着眼未来5-10年全国医院信息化应用发展要求,针对二级以上医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建设要求。间接影响层面,随着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变革与优化,如分级诊疗、DRGs 等推出,各类医疗机构普遍面临增效、降本、优化管理等需求,因此也积极寻求信息化系统建设。总之,站在医疗信息化厂商的角度,当前政策环境的直接、间接影响都非常明显,行业需求旺盛,当前仍是黄金发展期。

政策驱动下,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障碍或逐步解除。根据CHIMA最新调研数据,缺乏充分的信息化资金支持、部门人力资源不足以及信息化的投资回报无法量化为目前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因素。我们认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变革的政策背景下,医院有动力、有需求加大信息化投入,信息化部门所得到的支持自然也会更多,未来上述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望逐步得到解除。


供需分析

需求增长趋势明显,供给端格局相对分散

需求端,降本增效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是主要 出发点 。目前,医院出于降本增效以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考虑,对信息化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行业高景气持续的预期具有坚实基础。根据 CHIMA,医院端对信息化的需求集中在“提高临床业务效率,支持医院流程再造”、“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差错”、“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支持医院经营成本核算”等内生领域,而“满足政府报送要求”、

“满足医政部门及相关法规要求”等外部需求排序相对靠后。此外,从信息系统对医院的实际帮助情况来看,上述三个内生领域排名也是分列第一至第三,说明需求端和供给端的核心关注点基本一致,降本增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方向。

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根据CHIMA,在被调查的1909家医院中,2018-2019年度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年均信息化投入分别为 823.6、533.7、522.7 万元,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先优势明显。此外,从单体医院的信息化支出额度上来看,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高额年度信息化投入的医院比例也更高,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医院的盈利能力导致的,另一方面也跟不同地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关。整体上来讲,当前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地区上的结构性差异,当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但长期看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投入差异有望缩窄。

三级医院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年均投入金额和投入区间占比上看,三级医院对医疗信息化的投入要远超三级以下医院:根据 CHIMA,三级医院年均投入金额为 1019.2 万元,而三级以下医院年均投入金额为 240.1 万元;三级医院在 500-5000 万高额信息化投入的数量占比也远高于三级以下医院。如按照卫健委最新公布的三级医院数量(2311 家)进行粗略估计,全国三级医院的

年均信息化投入在 235 亿元左右,约占全国医疗 IT 行业花费的一半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坚力量。

医院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的趋势明显。根据产业链调研,近年来医疗信息化厂商大订单绝对金额及相对占比均快速提升,显示医院端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且单项目体量也有攀升。根据 CHIMA,从不同年度医院信息化投入的对比上来看,2018-2019 年度落在 500 万以上信息化投入区间的医院占比快速提升,说明单体医院的信息化投入加强,部分佐证医疗信息化厂商大订单金额提升的事实。


行业格局

供给端,医疗信息化供应商格局相对分散。国内从事医疗信息化的厂商众多,据前瞻经济学人估计约有 600 多家,以区域性供应商为主。医疗IT解决方案(指软件和服务)层面,根据 IDC的统计,行业CR5仅40%左右,CR10仅56%左右,排名第一的东软集团市场份额不足14%,整体而言行业格局分散,头部企业并没有绝对的市占率优势。

我们认为当一个行业供给还在比较分散的阶段时,那么未来的增长空间还能充分保证,其还处于“增量时代”。


blob

客户粘性强,先发优势显著。医疗机构业务条线多、流程复杂,对应的信息系统功能繁多、架构复杂、数据隐安全性要求高,加之医疗政策变动频繁,因此决定了医疗机构与医疗信息化厂商之间以长期合作为主。此外,医疗机构在选择信息化供应商时尤其重视后者的项目经验,因此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医疗机构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尤其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此一来,起步较早的医疗信息化厂商就会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后进入者则会面临较大的市场拓展障碍。

渠道、产品化能力及整体解决方案交付能力是核心壁垒。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定制化特性明显,此外对售后维护服务的及时性要求高,因此医疗信息化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也是众多区域性小企业存在的根基。在这种背景下,具有丰富的全国性渠道的厂商将具备更广阔的业务辐射范围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因此具备更强劲的竞争力。此外,基于对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以及不同业务的理解,使用先进架构和技术将应用需求产品化的能力是提高医疗信息化厂商盈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的关键。最后,站在医疗机构的角度,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信息化产品彼此之间难以有效集成、对接的问题普遍存在,从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的角度除非,未来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更受青睐。

blob

行业趋势?

医疗信息化的范围、功能和商业模式将持续进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预计医疗信息化将沿着三条路径演进:1 )范围从单个机构到区域再到全国。当前医疗信息化主要围绕单个机构展开,但与此同时区域性医疗信息化需求也已出现,未来后者更高层级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将出现,直至最终建成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2 )功能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演进 。AI 将成为底层基础技术,未来应用势不可挡,医疗信息化将从支撑业务向辅助决策、解放人工发展,功能更加深化。未来医疗信息化将从信息化过渡到互联网化,最后发展到数字化和智能化。3 )商业从 模式从2G/2B向 向2C 扩散。互联网医疗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医疗机构普遍不具备独立满足这部分需求的能力,未来更多依靠医疗信息化厂商共建互联网医院,而医疗信息化厂商则有望将业务模式向 C 端扩散。

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从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来看,近几年市场集中度正在缓慢提升,根据 IDC,从2011 年至2017 年前十大厂商市场份额提高了近7个点。另外,参考较为成熟的市场发展经验,美国医院端电子病历市场集中度CR在2007 年时仅42%,至 018年已达70%左右,对比中国2017年CR3 仅 29%,因此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求与技术升级是集中度提升的主因。需求升级体现在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需求从零散化向综合化转移,因此具备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头部厂商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具备优势。技术升级体现在创新技术如微服务、AI、云计算的应用,些技术的应用会使得头部厂商的系统产品力更强,而大部分区域性小厂商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会逐渐被淘汰。基于此,我们判断拥有客户基础优势、技术储备优势、品牌和渠道优势以及项目经验优势的头部厂商将最受益行业发展。

blob

政策强力驱动,传统信息化业务迎新一轮景气期

电子病历 、互联互通及医院智慧服务分级直接驱动行业发展

电子病历与互联互通评级有望催生300-500亿增量市场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 的 核心。在临床医疗信息化系统中,医疗指令的发出、医疗行为的结果反馈和诊断医嘱的下达均通过电子病历完成。电子病历并非医生专用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而是包括前端数据交互工具、全院级别临床医疗数据中心和信息应用平台在内的完整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在我国原卫生部下发的电子病历规范与欧美各国的医疗信息化实践中,电子病历系统均着眼于其临床医疗信息汇总、集成、整合、应用的核心功能。

政策明确要求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2018年12月3日,卫健委印发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对医院的电子病历评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明确对象: 二级以上医院要全部按时参加分级评价工作,鼓励其他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

明确频率: 分级评价工作周期为一年,间隔超过 2 年未参加评价的医疗机构,需再次通过原级别评价后再申请更高级别评价;

明确等级标准:为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划分为9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标准包括电子病历各个局部系统的要求(包含 39 个评价项目)和对医疗机构整体电子病历系统的要求。

明确时间点:至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

当前国内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较低。我国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部分参考了成熟市场的相关经验,全球范围内电子病历评级较为权威的机构为美国的 HMISS 协会,卫健委制定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标准基本与美国对应(中国分级为 0-8 级,美国为 0-7 级)。根据 HMISS 最新数据,全美参与 HMISS EMRAM(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Adoption Model)评级的医院共 5,480 家,其中通过六级及以上的医院共2,410 家,占比达44%。与此同时,我国通过HMISS EMRAM六级及以上的医院仅57家,截至 2018 年底通过卫健委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 5 级以上的医院仅 84 家,跟美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异。

政策将显著提升医院端电子病历参评率。根据卫健委,2011-2018 年全国共有7,000 多家医院参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2018年全年有4,239家二级医院和 1,695 家三级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水评分级评估。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 33,009 家医院(来源:卫健委),若以此基数计算,则 2011-2018年电子病历评级的累计参评率仅 21.2%;全国共有二级医院 9,017 家、三级医院2,548 家,根据《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的要求,未来上述二级以上医院(共11,565 家)均必须参与电子病历评级,结合时间点要求,2020 年医院累计参评率将至少提升至 35%,政策效果显著。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将助推电子病历系统升级改造。

2018年8月,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到 到 2020  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评 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由院内任一部门任一终端登入,均能按照权限调阅相关诊疗环节的信息。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的,应当实现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根据原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方案(2017年)》,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内容包括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情况、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互联互通应用效果四个方面。 从测评内容和测评指标上看,医院信息互联互通的关键仍是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

根据2017年版的互联互通测评方案,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的项目应用评价分为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乙等、四级甲等、五级乙等、五级甲等,每个等级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级覆盖累加,即较高等级包含较低等级的全部要求。《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所规定的 2020 年三级医院要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4 级水平,最低要求(四级乙等)为在满足三级的要求基础之上,“ 初步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库” ,即4  级及以上最低要求为信息平台级的系统建设。

根据卫健委公布的信息,2014-2018年全国通过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成熟度测评仅265家机构,包括区域93家和医院172家。互联互通测评政策出台后,机构的参评率快速提升,仅2018-2019年度全国就有210家机构(包括区域 67 家、医院 143 家)自愿申请参加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最终通过测评的区域有48家、医院有101家,共计149 家机构,通过率为 70.95%。根据上述数据测算,2021 年前至少还有2,376 家三级医院要参与并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故而也将极大促进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升级改造。

预计2021年前来电子病历评级将为行业带来300-500亿增量空间。按照规定,二级医院在 2020 年要达到3级以上,三级医院在2019年要达到电子病历分级评级 3 级以上,2020年要达到4 以上。根据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2019 CHINC 上的《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与未来》主题演讲,2018年全国参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的二级医院平均等级为 1.35 级,三级医院平均等级为2.81级。根据前述参评率数据推测,全国仍有4000多家二级医院和近1000家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是低于上述已参评医院平均等级的,据此假设2020 年底之前二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要从平均1级提升至3级,三级医院要从平均2级提升至4级。

智慧医院建设及评估将推动行业长期增长

智慧医院内涵丰富。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智慧医院是指“医疗机构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的、适宜的医疗服务”。根据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智慧医院的范围包括三大领域,即: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以及面向管理者的“智慧管理”。

医院智慧服务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分级评估 已经启动 。医院智慧服务指医院针对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新时代服务模式。2019年7月,医政医管局公开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开展2019年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工作的函》,要求被评估对象于8月1日至9月10日分片区(全国分四个片区)分时段依次开展评估数据填报工作。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要点(根据卫健委3月18 日发布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

评估对象: 应用信息系统提供智慧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院;

评估分级: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 0 级至 5 级;

评估项目:按照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应涵盖的基本服务内容,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环境,确定 5 个类别共 17 个评估项目。

医院智慧服务与电子病历评级有机衔接。根据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2019 CHINC 上的解读,医院智慧服务与电子病历评级二者是有机衔接的,只有电子病历应用达到4级,才能与智慧服务相匹配。

智慧医院建设及分级评估将长期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医院信息安全是下一个发展重点。当前信息安全并非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的独立维度,但信息安全涉及到病人和医院的隐私数据,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焦雅辉《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与未来》,卫健委将重点推进信息安全工作,并计划将信息安全列为医院独立考核维度。

区域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是未来建设重点模式。当前智慧医院有三种模式:一是基于单体医院的智慧医院;二是以智慧医院和医联体为基础的智慧医院集团;三是覆盖一定区域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正在打基础的阶段,是未来主要方向,目标是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化的覆盖。

智慧医院建设将综合多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智慧医院建设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AI 等多领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过程,因此是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长期推动力。

医联体建设及DRGs 

医联体建设将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

国内医联体建设由来已久。国内医联体最早可追溯到30多年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体的成立。2017 年以前,医联体以地方自主建设为主,典型案例如2010年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为核心联合全区5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的 “三二一区域医疗联合体”。通过联合体的方式,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及静安分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医院,并通过建立远程会诊平台的方式将专家资源共享。

2017年起政策文件频出,医联体建设提速。2017年是医联体建设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医联体被列入新医改的重点举措,国家级的医联体文件正式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政策文件频出,医联体建设提速。

根据卫健委,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均出台医联体建设发展规划,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全国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 1,860 个,县域医疗共同体 3129 个,跨区域专科联盟 2,428 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 5,682 个。

DRGs推进将提升医院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需求

DRGs 是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进行医保支付的重要工具。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组)实质上是一种病例组合分类方案,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DRGs-PPS(疾病诊断相关组-预付费)是对各疾病诊断相关组制定支付标准、预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在 DRG 付费方式下,依诊断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不同和病人特征的不同,每个病例会对应进入不同的诊断相关组。在此基础上,保险机构不再是按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费用(即按服务项目)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病例所进入的诊断相关组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

中国 DRGs正逐步迈向具 体实施阶段。2018年10月,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的通知》(27 号文),中国DRGs 正式拉开全国范围内试点的序幕。与此前不同,医保局此次发文标志着DRGs 自此由地方试点走向顶层设计且具体实施由医保部门主导,中国 DRGs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19年5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医保发﹝2019﹞34 号),根据前期各省(区、市)申报参加 DRG 付费国家试点的情况,确定了 30 个城市作为 DRG 付费国家试点城市。2019年10月,国家医保局出台《国家医疗保障 DRG 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障DRG(CHS-DRG)分组方案》,为 DRGs 付费具体实施提供了标准与规范。

DRGs  实施需要以 DRGs 系统为基础。医保 DRG 支付方式改革包括 DRG 分组和付费两部分,其中分组是诊疗阶段的关键环节,其天然契合程序化处理方式。

根据国家医保局《国家医疗保障 DRG(CHS-DRG)分组方案》,CHS-DRG 分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以病案首页的主要诊断为依据,以解剖和生理系统为主要分类特征,参照 ICD-10 将病例分为主要诊断大类(Major diagnosticcategories,MDC);其次,在各大类下,再根据治疗方式将病例分为“手术”、“非手术”和“操作”三类,并在各类下将主要诊断或主要操作相同的病例合并成

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ADRG);最后,综合考虑病例的其他个体特征、合并症和并发症,将相近的诊断相关分组细分为诊断相关组,即 DRG。

预计 DRGs 疗 将为医疗 IT  带来百亿以上增量空间。根据草根调研,二级医院DRGs 建设费用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分别为 50/80/110 万元左右,三级医院 DRGs 建设费用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分别为 100/150/200 万元左右,据此测算医院端 DRGs 的建设将为医疗 IT 行业带来百亿左右增量市场。

“ 互联网+” 医疗 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创新业务迎高速发展机遇

政策与产业合力,互联网医院成“ 互联网+” 医疗发展最快 子领域互联网 医疗 是 医疗 信息化下一个建设方向。我们认为,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所有传统行业的医疗信息化均遵从自信息化起到互联网化再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当前以医院信息化为代表的医疗信息化整体上仍处在第一阶段(即信息化阶段),但第二阶段(即互联网化阶段)在政策引导、产业合力下即将迎来一轮建设高峰。根据腾讯研究院、动脉网,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医疗信息化对资源及服务的连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诊疗服务供应、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药险全环节配置。

互联网化 将奠定 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AI+ 医疗是 行业确定性 发展趋势。

过去传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以科室为单位,供应商较多,系统之间连通性差,导致医院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需要协调全医院资源,因此是以医院为单位,各系统集成到统一平台上。同时,互联网医院要求诊疗过程全程留痕,因此会沉淀大量与诊疗相关的数据,为 AI+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根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明确了 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的目标。据预测,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将占人工智能总体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空间广阔。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