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务部接近签署一项新规,将允许美国公司与华为在5G网络标准上一同工作(allow US companies to work with Huawei on setting standards for next generation 5G networks)。
我们特别邀请了某运营商5G 3GPP标准组织无线组前首席代表为大家做深度解读。
【专家观点】某运营商5G 3GPP标准组织无线组前首席代表
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3GPP的基本组成,3GPP分成了几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所谓的无线接入网RAN,RAN又分成了RAN1、RAN2一直到RAN5。除了RAN之外,无线接入网之外还有SA,也就是核心网,核心网也分成了SA1-SA6这6个小组,每个组其实负责的方向都不太一样,但是最后作为整体来看,从无线接入网到核心网组成了整体的通信与电信网络通信的架构。
3GPP的组织结构历史悠久,经过了多年打磨,各个组之间的协同和沟通都非常频繁,而且各个小组之间都是有自己的联络函机制,RAN1和RAN2之间会有互相往来交流,告诉我干了什么事,对方正在做什么事,我有哪些需要你帮忙的。在每个组都有自己的主席,同时在无线接入网整个架构这个RAN全会上也有自己的主席,在SA那边也是同样的,在核心网那边也是同样的一个基础的架构。
这个基本架构要求每个组在讨论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个领头的主席,这个领头的主席由各个公司产生,当然在这个之中就会有像华为、高通、爱立信等等这些大公司以及一些运营商,他们就会去竞选每个组的主席职位,因为这个主席可以引导一些讨论的方向,讨论的议题,所以还是有一定权利的。
从本质上讲3GPP是一个协商组织,但是又是一个小的社会,有选举,有拉票,有利益互换。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还会有真正落到项目上的立项,因为立项也是相对重要的,直接可以指挥到未来的产品。
从这个机制上来讲,从立项开始,一个技术专利要想埋进标准,对于3GPP而言,首先要把这个项目立下来,立项之后,比如华为的技术方案或者高通的技术方案逐渐往标准提案里放,当然不是说某一家公司的技术方案会被整体接入到标准体系之中,最后很有可能是反复商讨、反复妥协的过程。
所以,最后很有可能在一套技术方案里面有华为的30%,高通的20%,爱立信的20%,就是这样一个状态,这是3GPP比较常态的做法。它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相对均衡的玩法。大家同时在里面获得利益,同时保证了最终标准体系的一致性,符合标准的产品在全球哪里都能用,这就是国际化标准一个最本质的一个原因。
对于专利,其实大家都比较在乎。它的实现过程,从3GPP角度来说,除了刚刚提到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塞进去,去跟别人做一些argue,去把自己的技术方案和别人做PK。另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一些线上和线下的讨论,因为正是在这种面对面直接交流过程中,你可以让别人或者其它公司充分理解你现在技术方案是什么,优缺点是什么,才能更准确把握其它公司的一些想法,也是刚才提及的利益互换,可以拿你其它一些点去交换。
这个复杂的argue过程之后,方案需要经过所有成员企业同意才可以最终形成标准,这是3GPP比较大的特点,任何一个技术方案不是所有成员企业都同意它其实就不能成为标准,所以这个过程中在产业链上具有一些比较强大影响力的公司就会有一些特殊的力量。比如像华为、高通、爱立信这三个大巨头,他们在产业链上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对上下游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强的,从他们角度而言,他们三巨头基本上希望我要做的这个方向也代表了可能未来一段时间通信的技术发展的方向。
所以说在这个整体的过程之中,像刚刚我们提到华为、爱立信和高通这样巨头,他们对议题的领导力,对每次开会方向的引导,以及他们实际的执行力都是相当之高的。参会代表在整个开会过程中,其实讨论是非常辛苦的,应该说开会的过程是周一到周五全天,然后每天早晨7、8点钟就开始,到晚上可能10点、11点才结束,尤其在5G的这种技术阶段,一年可能还有7、8次会,其实体力上是非常需要比较大的消耗的。
如果要是少了一些比如说重要公司的参与,会降低不少效率的。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前年的时候中兴被制裁,包括前一段时间华为被制裁,参会代表会感到最直观的感受,美国公司他们的员工,我们参会代表的同事们,会收到自己公司的法务邮件,告诉他们不能和华为或者中兴这样的参会代表进行一些直接的一对一的线下沟通。
很多时候运营商代表作为线下第三方,就还会被拉着一起去,比如高通想跟华为做交流,但是他不能直接跟华为做交流,甚至于邮件也不能一对一的发,只能群组发,他就会拉着我们第三方来作为一个小组的讨论,这在法律上是允许的,所有美国公司参会代表都是严格意义上按照这个流程行事的,这一定程度上确实阻碍了3GPP议题进展和沟通效率。
同时一开始也提到了,华为在不少组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席或者副主席的地位,他们本身技术研究领先性以及对于议题的把握都是可能很多其它公司所无法避开的,这种时候比如参会代表就不能和主席进行线下沟通,导致3GPP讨论效率其实是极低的。
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这件事情对参会代表产生的直接影响,但是能看出来几个点:
第一,非常明显感觉到华为的专利优势其实很难以被避免掉,这个专利刚才也提到,这个过程是一步一步埋进去的,它不是说我这个专利一下就能放在这个协议里面,这就是华为的这就是高通的,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这个专利一步一步进行拆分,进行小点的打散才能最后形成相互均衡的态势,这样来看如果少了巨头的参与,其实整个标准进程首先会有影响,因为有一家不同意我就不行,但是如果对华为不利,对高通不利那他可能就是不会同意,这样看来我们实际上的进程已经被耽搁很久了。
再有,如果要是这些公司想绕开华为想自己重新起草这样的一份标准体系的话,在现在的情况下可能性不高。首先3GPP这个组织已经相当成熟了,如果想重新另起炉灶还是不太现实。在这个标准体系之内,如果想要绕开华为已有的技术专利,单独形成另外一套方案其实也不太现实,因为可能不单是华为不同意,还有那么多中国公司或者说可能跟中国相对关系比较近的企业吧,他们也都不会说直接就同意了比如爱立信或高通的方案,这个在标准会场上也不是特别OK的一种方式。
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要求了所有参与玩家必须得尊重我们一些已有公司的专利和它的一些预埋,因为很多时候这个技术专利不是说现在才埋进去的,而是可能两年之前就已经写好了,现在是一步一步在推立项,推这个项目做,做成产品,产品当它这个feature这个特性一旦成为了标准,这个产品必须要实现的特性之后,这个东西已经是事实专利了,你必须要付费的专利。
所以从头到尾,从研究到立项,到妥协方案到最后形成标准到形成产品标准个例,那这个过程中你哪一个环节少了一个像华为这样的巨头进来都是不能说延迟,可能都是不work的。现在只是,因为要求了很多时候美国公司不能跟中国公司直接交流,阻碍了一些进程和进展,但是如果你要说完全不能沟通,甚至群组的方式都不能讨论的话,那这个工作就没法做了。
现在R16已经快结束,R17已经会开始了,R16也是对R15进行了非常有益的补充和增强,R17会在继续进行包括速率等方面的增强,那这些层面如果都少了华为,那就意味着你产品体系其实就会不完善,往后的产品演进就会受到一些影响。
如果这个利益交换的机制被打破的话,产业链这么重要的玩家不可能不在,它依然在,那这个产业的推进就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还是觉得这件事情起码能目前虽然没有实际落地,但是看起来还是产业内外对美国政府机构都形成了一些压力,由于华为专利和产业链的影响力确实是其它一些公司很难以比较的,而且也是无法绕开的。而在这个时间点,能让华为以后有一个正常参与度,无论从整个生态还是从中国企业话语权来讲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