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黑天鹅”新冠疫情短期冲击需求,“灰犀牛”非瘟疫情长期抑制供给。双疫情下供需两弱且均在逐步修复,但需求端修复力度和速度快于供给端,预计“两会”后需求释放+调控减弱,猪价有望现阶段高点。2、当前产能效率下降明显,不应乐观估计3Q20出栏量的恢复,全年猪价或在25-35元/公斤高位震荡。3、非瘟常态化下,“自育肥”+二元轮回杂交的组合策略攻守兼备,快速补充产能、同时降低疫病风险,充分享受集中度提升红利。4、长期看屠宰在产业链定位上移,下游一体化整合在即。
全球新冠疫情加速扩散,国内防疫转向持久战。截止3月30日全球新冠疫情累计确诊达69万例,欧美主要国家仍处于快速扩散阶段,国内在复工复产时期防境外输入型病例形势仍较严峻,展望未来1-2个季度,防疫战或由阻击战转为持久战,对国内生产、居民部门收入和消费持续造成影响。
政策指引短期稳价保供、中期加快复产、长期产业升级。1、短期在新冠疫情防控下,加快产业链复工复产、确保物资和产品运输畅通,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实现猪肉保供稳价;2、中期加快生猪产能恢复,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精准脱贫”下,大企业带家庭农户、中小散户发展;3、长期引导产业链升级: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冻肉投放有效平抑超高猪价,进口有望再提升但具不确定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自19年12月以来,央储冻肉以每周1次的频率密集投放累计16批、39万吨,有效平抑超高猪价。2020年猪肉进口量保持快增,但新冠疫情带来不确定性。
新冠短期冲击需求,非瘟长期抑制供给。需求端:在外就餐需求受明显冲击,或需1-2个季度恢复。供给端产能底部已确认,但生产效率下降明显:1)新冠严防下非瘟“意外”缓解,短期出栏节奏改变,中期产能恢复进度延缓;2)2H19行业大规模“三元肥转母”补充产能,预计20-21年产能到出栏量的乘数下降明显,大集团“高补高淘”&中小散逐步出局;3)在非瘟长期扎根于中国、传统三元杂交育种体系遭受严重破坏的当下,“自育肥”+二元轮回杂交的组合策略攻守兼备,有望实现快速补充产能、同时降低疫病风险,充分享受集中度提升红利。
判断2020年猪价在25-35元/公斤高位震荡,“两会”后或现阶段高点。短期供需两弱,但需求端冲击影响更大,高猪价阶段性承压。往后看,供需均在逐步修复,但预计需求端修复力度和速度快于供给端,预计“两会”后需求释放+调控减弱,猪价有望现阶段高点。因当前产能效率下降明显,不应乐观估计3Q20出栏量恢复,预计全年猪价在25-35元/公斤高位震荡。
投资建议:成长逻辑下,沿产业升级主线索选股。1、关注“自育肥”+二元轮回杂交模式的相关公司,该策略在非瘟常态化下攻守兼备,有望实现快速补充产能、同时降低疫病风险,充分享受集中度提升红利。2、温氏股份:生产端已完成育种、兽药、饲料、农牧设备制造、养殖一体化布局,下游布局屠宰、生鲜。“整合”基因有望使其最快打通产业链,由生产端向销售端布局,赚取品牌溢价。3、双汇发展:肉制品提价效果良好,20年有望推动吨利较好增长,长期伴随原材料成本周期性回落,推动公司利润中枢上台阶,且新管理层大刀阔斧推动肉制品战略、运营、渠道、研发等改革,或重新拉动肉制品销量增长,成长性有望逐步凸显。
风险提示:1、重大疫情及自然灾害的风险:养殖业中出现的禽流感、蓝耳病、非洲猪瘟等禽畜疫情,以及低迷的猪价行情,对生猪行业公司的生产销售、业绩影响较大。若公司生产基地区域发生严重的疫情,将会对公司的饲料产量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2018年下半年爆发的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潜伏期长、发病后死亡率高的特点,且当前没有一直没有有效的疫苗研发成功,在国内也属于第一次大规模集中爆发,无论是大型养殖企业,还是养殖中小散户在疫情爆发初期都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因此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损失。2、生猪价格波动的风险:生猪价格变动将影响行业到公司的营收与利润水平。生猪价格在经历了2016年的高位运行之后,2017年到2018年进入下行期,特别在2018年上半年一度跌至近8年最低价,2019年重启猪价上行周期。未来,若生猪销售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或上涨幅度低于成本上涨幅度,或者行业内公司生猪出栏规模增加幅度低于价格下降幅度,都将面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风险。3、业绩不达预期的风险:当前市场对生猪板块20年利润预期较高,从价、量、本三个变量看,影响20年猪价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在于:新冠疫情防控导致在外就餐需求骤降、以及高价格下家庭消费对热鲜肉的需求急速下滑、进口肉的大幅增加、出于民生的考虑政府对高价格必要的调控。此外若疫情大面积复发,使得上市公司出栏量折损比例较大,进而提高成本费用,均影响上市公司2020年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