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及公司各业务板块变化情况
行业整体:进入平稳发展期,整合出清诉求强化
整个电影行业2013-2015年高速发展,2015-2016年达顶峰,2019-2020年进入平稳发展的区间。根据过去几年行业数据,关注银幕数及其增长率,票房数及其增长率。
整个行业需要新的调整。过去这几年,市场较为分散,影院终端头部集中率不高,TOP3院线万达、绿地、上海联合院线,市占率一直在28%-32%,行业一直期待整合,但是一直没有发生,原因是市场上买卖方对于影院估值的期望值有一定落差,未来会走向趋同。从联和院线角度排摸,长尾出清诉求一直存在,会帮助影院从卖方角度调整期待值。全国影院至今停业120多天,很多影院现金流紧缺,对于影院终端压力最大的是开业那天,不开的时候可以拖欠租金,人力成本压缩,但是重新运转那一天,业主方不再允许拖欠,人力成本回归正常,中小型影院公司才是面临压力最大的时候。具体什么时候会重新开业,从公司角度,影管团队一直处于准备过程中,疫情恢复工作已经做得很充分了,一旦复工复产就可以立即投入。5月8号复工复产政策出台之后,目前院线还是比较谨慎。
直营影院:映前广告、非票业务优势突出
截至2019年末公司体内直营影院有60家,资产联结型影院有98家,总票房8亿+,同比小幅增长。直营影院有两个指标很好:1)映前广告。行业中做得很好的,毛利率很高,主要系和分众传媒签订7.5亿5年期独家合作合同,SFC影城上映前所有贴片广告包给分众,未来直线确认的这部分广告业务会比较稳定。2)非票业务。卖品业务,2019年做到7300多万,增幅也是行业内较高,主要系2019年专门成立非票小组设立在联和院线,做高非票业务毛利率关键在于营运规模,如果能做大营运半径发挥规模效应,非票业务是可以做得起来的。公司希望通过非票小组帮助到联合院线旗下的其他影院。通过非票业务产生联结业务其他业务的合作奠定基础。
联和院线:20Q1突破700家,研究管理输出方案
从联和院线看,2019年联和院线保持了全国第三大院线的规模,全年票房48亿,年末规模在678家,20Q1加盟影院规模首次突破700家。
院线同质化竞争严重,同质化竞争导致加盟费持续走低,从7-8个点走到现在的0.5个点的加盟费率。院线未来一定是向头部院线和有规模化、多元化经营能力输出能力的院线靠拢的,未来希望看到整合。梳理2020年院线的两种生存法则:第一是专注于600亿票房的市场里剩余的残量。很多院线和影管公司会专注经营,争取打拼经营性净现金流。第二是有多元化经营能力和规模效应的前提下,追求赚到票房以外的钱。上海电影比较有优势的一点是在产业链上是影院+发行的中下游布局。1)发行业务目前来看只要有规模效应,发行业务是可以赋能院线的,这也是很多院线是会尝试的。2)广告和卖品也是院线会重点关注的。3)头部公司在做的会员体系的多次变现。
发行业务:2019年主发《攀登者》,2020储备丰富
2019年发行业务不错,归功于《攀登者》的主控宣发和《流浪地球》的联合发行等,分别是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十和第二。发行业务从2018年开始有断档情况,主要系2018年发行团队架构调整和重新搭建,2018-2019年是过渡期。2020年有望主控宣发郭敬明导演的阴阳师IP改编的电影《晴雅集》,大鹏导演的《第八个嫌疑人》,印度电影《恶魔》等。2019-2020年希望发行团队可以协同公司上下各种资源,争取到更多头部影片主控宣发和联合宣发的权益。
整合预期:成立上影资管,以疫情为契机推动整合、提升终端规模
公司协同控股股东上影集团和第二大股东精文投资公司设立上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目的在于:1)为了维护行业的稳定,履行国有上市公司的责任;2)推动行业整合,提升公司影院终端规模。
公司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扩张方式是适合上海电影自身的,万达、幸福蓝海、横店等都有不同的扩张方式,且新建影院的规划还是很高的,并没有因为疫情减缓。对公司而言,2020年计划新建3家左右,改造2家,关停几家,这和过去几年公司一直在实践的影院终端资产动态调整的逻辑是吻合的,扩张方式包括新建、参股、并购、改造,也会进行股权转让及关停的动态调整,核心是1)稳步扩;2)维护优质影院资产的传统。
过去几年公司围绕着影院终端资产动态调整已经尝试很多次,主要包括:1)2014-2015年:上市之前,对于单体影院和区域性影投的收购和整合,目前的投资回报率和整体资产质量是不错的。2)2015-2016年:对重庆越界投资, 估值为投前7000万,投后1.2亿,18个月后进行了一部分减持,一方面是希望优化公司财务报表,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判断影院终端和中国电影市场从高速增长走向稳健,在估值中枢处于高位时进行减持收到了不错的效益。3)2016年:转让几家经营坪效不好的影院。未来基于对这个行业的判断,希望可以继续影院终端资产动态调整这一逻辑的实践。
公司进行影院终端资产动态调整也是基于对未来行业的判断:1)国内的观影诉求还没有饱和,国内人均观影次数稳步小幅上涨,但是并没有达到韩国、法国、北美等国家的水平,且可能是几倍的差距。中国电影行业的增速虽然放缓,但是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随着影院终端荧幕数的不断下滑,剪刀差最终一定会回到正向,经营坪效拐点随之出现,剪刀差回正之后行业屏效会有本质转变。2)规模扩张对上市公司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实现规模扩张为各个业务板块,包括发行、广告、非票等赋能,另一方面实现规模扩张是上市之初的一种诉求。
Q&A
Q:整体影院估值情况?
A:梳理过去的案例,2014-2015年:个体影院及小型联合影院,PS倍数3-4倍,区域性整合4-5倍,头部需要到5-6倍,一二级市场的确出现倒挂的情况。
估值倍数是否能够延续是很复杂的,同样投入3000万建设一家影院,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是不一样的,摊销完和没有摊销完也不一样,每一家影院有单独的评估。
当前来看影院的核心资产价值在租约。基于对行业的判断,行业经营坪效低的核心原因是两高一低:投入高,租金高,上座率低。通过经营解决低上座率较难,解决两高问题,投入高是所有公司的都在控制的,但是新建影院的培育期还是要2-3年,且2020年新开的影院可能是2016-2017年签的合同,但是租金是按照当时行业蓬勃发展确定的。投入高这块,通过资金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可以合理控制,但是最终解决经营坪效的核心就是租金。影院租约剩余两年和剩余十年是不一样的,公司收购有一个标准是要重新谈判租金,公司作为龙头一定是有一定品牌效应将租金降下来的。
Q:影院同质化竞争严重,有没有品牌效应,如果有体现在哪里?
A:租金就是很好的体现之一。租金目前是保底+分成的模式。另一方面,从项目端品牌效应也有很好的体现。头部的商业体看到的都是这几个影院品牌。平台账期较短也是公司品牌效应的一大体现。平台现在对于中小规模的影投公司可能是60-90天的账期,但是平台15-30天就会和头部的影投公司结算。
Q:转型还是出清,整体数量减少?
A:行业没有确切关停数据,从第三方平台汇总口径看,2019年关停400-800家左右,快于前几年。综合体的影院是不会关停的,可能是转换品牌。
2019年初,公司做过统计按照票房分档,最后一档0-500万的影院,影院数量占比30%,对于票房的贡献只有1%+,这一部分影院判断一定有出清需求。尽管这部分长尾影院贡献票房占比小,但是这部分影院中还是有一部分有整合价值的,可以通过头部影投公司对其进行赋能,未来整合这个趋势一定是会发生的。未来的整合一定是聚焦在1000-3000万的影院,等到这些胸部影院有出清诉求,一定会和头部院线合作的。
影院的票房提升,每家影院的情况不一样,核心是租金,是帮助解决两高一低,核心是租金降下来。如果是差一点打平现金流的情况,我们和一定会和业主去谈租金,以一个头部品牌的优势把租金降下来。公司有测算的模型,会考虑影管输出、非票业务等带来的增量,基于此测算对于单家影院租金是否是合理的,基于这些判断看单个项目决定收不收。过去几年,公司新建的速度比较慢,整合筛选也是比较严格,以稳健优先,到目前的资产质量还是比较优质,直营影院的区位优势也比较突出。
Q:作为专业公司,给中小影投公司提升经营坪效的点在哪?
A:影管输出。1)公司一直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广告业务和卖品业务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的,广告招商和商业体的招商是不一样的,但是地产系的影投公司是同一群人在做的。2)从影院终端整体人才储备和管理经验来看,和地产系有一些区别,是有一些know-how的东西。
Q:票务在线上销售、宣发,会不会有一些变化?
A:这个问题放大来看是影院终端线下渠道和线上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未来一定是有这种趋势的。比如《受益人》上到薇娅直播室进行票务宣发,线上线下是属于相互扶持的关系,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未来在宣发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未来会增加更多互联网的元素。
Q:目前公司自己的影院具体什么时候复工,复工之后什么样的要求,在等什么样的时间点?
A:大家目前在等:1)观影人次信心的恢复;2)内容供给侧的复苏。《花木兰》全球定档7.24,还是基本上能如期上的。堆积的影片海外已经上好久的片子可能会率先上,也会有一部分重上。
Q:发行业务本身差异化的点在哪?
A:传统意义上的发行就是地推,争取排片,春节档白热化的竞争就是地推团队挨家挨户找影片经理。未来一个专业化的发行团队的核心价值一定是整体影片宣传的能力。宣和发是分开的,发可能还是地推,宣真的是有壁垒的。发就是看旗下多少影院;宣真的是看核心团队的能力、落地能力、整体方案的提供、整合营销能力、宣传效果如何、线上线下渠道的使用等,未来的发行一定是宣传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