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云计算发展趋势。2019年全球的云计算规模达到1883亿美元,增速20.86%。2019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了1334亿元,增速38.61%。公有云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689亿元,较2018年增长57.6%,规模首次超过私有云。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公有云的规模超过了私有云,因为在全球的云计算方面,公有云很早就是大于私有云或者远大于私有云。但是中国有一些特性,包括企业政策等等,所以私有云规模也是不小的。如果我们从整个数据来看,我相信未来趋势是私有云持续稳步增长,公有云持续快速增长。公有云的规模持续增长是否依然会保持势头并且把差距进一步拉开是我们值得探讨的地方,因为我们接下来的话题会投入到信创的一些环节。
4月21号全球的知名的分析公司发布了云市场的最新数据,包含公有云最新的数据。可以发现在这个数据中,AWS占比40.8%,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微软的就是Azure云,占比19.7%,排名第三的是中国的阿里云。第四是谷歌,第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前些年一直都是腾讯。但是2020年华为起来了,当然他们其实真实的数据差距并不大,只是微微超过,但是可以发现2020年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新冠疫情、国外对中国的技术打压,所以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后续的影响。云计算实际上是受到新冠疫情的推升的,可以发现远程办公,包括智能化办公处理、政府的智能化、健康码,这些全部都是其实基于云计算才能做到的。
再仔细分析这几年的趋势,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可以发现这个时候实际上公有云基本上都是寡头垄断的局面。但是在寡头垄断的局面之内,我们寡头的内部竞争也是很激烈的,亚马逊实际上市场它从一家独强超过93.7%,逐步的也在往下降,降到了40.8%。主要的是微软在吃它。同样的阿里巴巴得益于国内市场的进展,增长非常迅速起来,谷歌也在逐步的有所增长,可以说是从几个大的行业,包括教育、医疗、公共事务等等,实际上这几个方面阿里云由于中国市场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排在前三位的,甚至因为中国教育的特殊情况,在2020年其实世界的教育行业的公有云资源,阿里已经排到了世界第一。这是一个现在的分析情况,寡头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内部竞争持续激化。
讲到国内公有云的市场,来看一下阿里云和腾讯云。阿里成立更早,2009年成立,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个对外提供计算服务的公司等等。14年5月底发布联合计划,15年战略投资,16年城市大脑打入世界市场,17年推出一期工业大脑,18年全部进入loT。腾讯云时间稍微晚一点,2013年正式向全面开放了,着重于云+校园、云+创业、云+CTO的计划系统。再到后面的腾讯工业平台是,国内首发的FPGA的云服务器,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从IP机房的规模来看,阿里云和腾讯云是相当的,虽然阿里更多一些,但是腾讯也不落后太多。同时2020年的最新数据表示,阿里号称要投入5000亿的云技术建设的投资,就是机房建设,把二三线城市都逐步吃下来,腾讯也给了价格,百度稍微少一点,但是号称也有3000亿。百度在这个上面,比阿里和腾讯的确稍微少了一点点,华为投资的量级是跟阿里腾讯是相当的。
关于阿里和腾讯的他们战略的定位,阿里是作为一个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更多地去服务于B端客户,而腾讯是把定位成一个叫产业间的连接器,以C端用户为主,逐步发展升级,C端用户为主是因为有强大的社交流量的导流,通过这个方式逐步去推进。阿里的技术特点基本上都是自主研发,腾讯相对来说是开源,自主研发其实还要加上一些战略收购。服务模式到了2021年也逐步系统了,刚开始的时候阿里是主要就是线下服务机构,腾讯基本上以线上为主,现在阿里的线上也在逐步加强,腾讯的线下也组建起来了,但是从整体来看,服务模式还是一个是以线下为主,一个是以线上为主。
从云的技术上来看,云技术从粗放向精细转型,技术体系日趋成熟。基本上是在底层架构上相对来说是越来越成熟了,而且在底层架构上可能逐步利用的就是一些已经是到了一些更细颗粒度的,比如说从安全、从高度可靠,从一些功能性上面去增强。逐步再往上就是延伸到就是容器编排,云原生的中间件微服务等等,包括服务器,这些现在也是技术上的一个热点。关于2020年的疫情,截至2020年6月30号,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累计提供查询服务20.5亿次。到了年底我相信数量绝对不是仅仅翻个倍,因为越往后这个出行是越多的,数据显示2月3号复工第一天就有上千万的企业,近2亿人进行远程办公,3亿人进行在线教育。SaaS服务最终客户更关注的已经不是Iass平台和Pass平台,已经专注到服务至上,而这个服务至上可以有更高的专业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来增强用户粘性。
我相信随着云计算逐步发展,在今后会逐步类似于像QQ、微信一样,现在大家的通讯工具可能就已经离不开这这些主要的工具了。是不是市面上就没有比他们更好用的工具?其实未必,因为我们如果大家去使用一些以前曾经阿里一些其他的应用工具,会发现在这些场景下面有些工具并不比这些差。但是你手里没有QQ,没有微信还真不行,我相信对于SaaS服务在基于这个之上的话,我相信也会有这样的应用产生。SaaS的生态建设是通过应用的全面上云,多元化的应用支撑灵活稳定安全的方式来保障业务的运行。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业务输出能力,针对业务企业自身发展的标的来进行。Iaas相对来说是技术成熟度比较高的,像SaaS就来输出技术服务,就是底层建设。Pass是通过平台来开放对上层的业务接口来形成一体化的应用云服务平台。SaaS服务主打业务创新能力来填补市场的需求空白,其实SaaS现在厂商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并没有很强很高的成长空间,所以需要借助成熟的云市场来进行有效的推广。
发展趋势方面,第一个是云不再廉价,云刚刚上来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发现,上云跟基础的产业相比,云更加便宜,更加安全,因为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云计算的根本优势。但是一开始都会去主张便宜,甚至是前些年通过包括一些CDN包括阿里云和腾讯云不断的竞价,大家看到不断的在价格在往下降。但是这两年其实逐步就不提这些事了,不仅仅是中国,包括欧美的一些主流厂商,实际上定价也是并不是说价格可能在下降,尤其是在私有云这些行业,它不会主打以价格便宜作为一个控标点,因为真真实实客户也感受到了云计算的魅力。
第二点就是服务云成本持续下降,得益于大量的基础建设。在工业领域寡头垄断局面一旦形成之后,后来的新兴者想要打破局面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形成一个规模效应之后,成本还是可以主动持续下去。但是更重要的是云原生产品的增值产品增加,不仅仅提供虚拟机租用、网络带宽这些服务,还会提供很多增值服务,通过这些增值服务来增加价值。私有云产品的市场占比下降,一方面是得益于公有云的快速增长,但并不代表私有云它本身的市场份额会下降。同时因为现在还有一些概念就是数据分享,私有云市场占比下降,但是市场的总价值还是在平稳上升。云厂商的供应商出现寡头垄断,公有云达到了,但私有云基本上还不是这个级别,私有云相对还是群雄割据的一个状态。
产品市场细分上,政务云趋于成熟,企业云将持续发力。国家在这两年,尤其是在之前的叫安全可靠,现在的名字叫信息创新,国家有要求,其实现在已经有了三年的信创规范,已经逐步在推进。我认为从技术上来讲,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的安全可靠性相比其他企业应用,甚至是欧美的一些应用都要强,而且是强的多。所以说政务云趋于成熟,企业云将持续发力,因为企业包括我们的各大行业,包括金融、证券、轨道交通等一些核心领域都上云了,可能还不一定上或者不全上,也看各自企业的一个技术能力。市场份额方面,海外基本上是服务民营互联网企业居多。而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将以服务政务企业为多半市场,是中国的一个国情特色。最后一点,云计算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同步发展。实际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也加强了云计算的纵深领域的一个扩展。总体来看,云计算在多方面转型升级,我认为接下来云计算会持续保持它高增长。
在二级层面,云计算云技术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型。在新基建方面,云的定位既是基础资源池,也是基建操作的操作系统。实际上云计算可以用一句话来说,云计算可以是我们中国新基建的基建,在这里是相当重要。数字化转型、云运用从互联网向行业生产渗透,包括结合5G、AI。大数据等等技术,我们落到点上,就像刚才说的,包括健康码、疫苗信息全部都已经联网了,甚至包括地铁公交,上海地铁公交就是每个站台每个上面都会有时间点,这些其实都是应用在云计算的基础上,而且它已经深的确深入渗透到了应用的能力。Pass是云从技术向平台转变,都是一整个云生态的进展来帮助到用户,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而是从用户的根本商务需求上来解决。云架构从中心向边缘延伸,一个是基建本身不断落地,各个机房本身,但是我们现在有这个要求,大家都知道一线城市基本上不太会有新的在建IP机房,不得不往周边城市、卫星城市,甚至是像一些水电力有优惠的地方去迁移。
我们来看一下新基建的基本情况,仅仅是2020年以来,包括第4次常务会议,全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新基建的概念和内涵作出正式解释等内容,政策一直在进行推动。所谓的新基建功在当下,利在长远,这个也是中国大政府规模的一个特色。整个新基建、融合基础建设、创新基础建设当中,信息基础建设方面,云计算是主要的。而所有的数据中心、智能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最后都会依托于云计算而产生,所以云计算是新基建的基建,云计算为其他的新技术提供通讯网络技术建设,是产业链上的基础。通过5g网络变革,提升数据中心的网络互联能力。可以发现整个微服务的网络切片,整个对网源的进行改造,对服务形式的开放,基本上都是架构依托在云计算基础上,所以接下来只要新基建的持续运行,它会不断推动云计算的再次发展。最后是加强多种效率的统一调度,云计算不仅仅是在所有的应用上与产业上,同时云计算现在的能力,包括裸金属架构把原先物理级的架构能统一起来,来进行统一的业务和资源调度。在这个上面云计算就不仅仅只限于云计算本身了,它把外围的一些都能包含进来,也是加强了云计算今后在基础建设和计算资源上的话语权。
信创方面,私有云的中国市场跟国际上会有一些不一样,是因为中国在信创上面的确投入了巨量的资金,而这个信创本身它涉及到信息安全、信息创新,势必不可能在公有云上大量进行,一定是基于私有云,当然也会有一些混合云的规模。信创也有许多挑战,现在大家使用的操作系统都是传统的英特尔或者是x86架构下的体系,芯片层面很少会用到我们的ARM结构,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用的Windows或者是Linux,虽然我们也有UOS操作系统和麒麟的操作系统,但很少会用到。上面的应用,包括数据库,都是MySQL、SQL Server、Oracle,用到我们自己的红旗或者是人大金仓这种数据库相当少。所以整个生态环节就会造成你如果要全套上云的话,是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适配。大家在微软自己装过机器就会发现你只要买好芯片,买好主板进行安装就好了。但是国产信创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证明这套架构在这些应用上面是可以运行的,这样一定要去做信创数据。然后再加上组织架构复杂化带来的管理挑战,上下游公司怎么分配,再加上我们必然会认识到有国家属性,有政务的属性,利益关系要进行协调。最后检验检测和行业指标怎么去来证明,如果一旦出了问题,你能不能够承担。这些就是信创的一些主要挑战。
我认为信创基地的基地群可以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建立一些有标识的企业,我们企业也在做,其他企业或者是政府牵头也在做。通过信创验证中心里把上下游企业都拉进来,以政府的名义号召大家进来,政府的公信力平台去做软硬件的核心贡献技术攻关,在信创的验证数据中心中去做适配、做测试,同时在标准实验室里做一些需要做基础研发的事情。同时还可以承接运维和培训的工作,这样的话把整套系统的生态链就打下来。最后还可以有一个展示,因为从对政府来说展示永远还是比较重要的,它是六大核心的功能。适配的实际上有6大芯片,鲲鹏、飞腾是主流的,还包括龙芯、神威、兆芯、海光,还有三大操作系统,比国外的还要多,这就是国内信创的特征。适配环境能力要把这些全部包含进来,的确不是一家公司能够完成的,而有一些比较强大的公司喜欢用自己的,打个比方华为可以用华为全家桶的模式,其他的我不适配了,上下游全打通。对政府来说,对一些企业来说,它失去了一些主导性选择权,不是愿意见到的。所以我们所谓的信创基地的模式是对接下来信创的有力的推进,然后再建设一个技术标准的一个公关平台。我们建议通过这些基础技术标准的实现,因为通过这些技术标准有助于去配置版本型号芯片硬件等。因为是一个信创基地,其他的直接要选用信创平台、信创具体方案的时候,不必再从头去做重复的工作,可以把这个东西形成下来,我相信在以后的招投标当中也都是有帮助的。在信创的领域当中,国家的资金投入,这些产业的方向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但是接下来怎么样去实际的去推进和解决,将会有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信创基地群的方式,可以来极大的缓解或者来解决这个问题,来帮助真正的云计算在信创领域当中确确实实推进。
最后讲一下信创云的三大引进技术。一个是上云趋势,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包括一些核心的行业,核心系统还是不敢上云,但是上云一定是会成为一个趋势的,上云之前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和高稳定性。云计算逐步解决这些甚至是关键核心领域上运营问题之后,企业和行业一定都会往前去推进。第二个是上云的方式。从我们现在的数据和推进方式来看,行业上云更普遍的是往大规模或者超大规模方向发展。一些小微企业可能在这一阶段逐步已经使用了一些公有云或者已经上云了,或者对它来说不需要多安全,他可能就会使用这个行业的原本的方式,小微企业就几台物理机,可能暂时接下来一段时间也不会上云,服务就可以使用一些外部已经使用的平台。但是剩下来的方式一定是大规模超大规模的这种上云。所以我们企业一定要保证业务的高效率和高性能,这是上云方式的一个趋势。最后一个就是应用开发,上云如果只是把原来的应用搬上去,我觉得这个还不足以说附加价值就已经达到了企业的期望。必然通过这些项目还会做更多的针对云环境下的一些特色的应用开发,甚至是创造了一些新的需求,因为原先的技术架构上可能根本做不到这种情况,而现在的云计算可以做到。所以再把应用加进去之后,这个企业就会更加愿意的去上云,对应用开发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的业务是不能中断的,就对重构替换、无缝迁移或者切换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应用开发上面,我认为在云计算应用方面对灵活性、敏捷性等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