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DCEP提速事件电话交流会20200417

93次阅读


KeyPoint:

1、数字货币与货币发行体系:数字货币没有改变央行+商业银行的两层架构,数字货币只是纸钞的数字化替代,跟流通中的纸钞相比属性是相同的,是央行对持有人的一种负债,本身具有价值特征,且不付利息。

2、数字货币几个关键新方向:第一个是载体,现在按照农行的流传出来的测试界面看起来,确实是用了手机APP的形式;第二个,我们的现钞有一系列的现钞防伪加密技术,数字货币因为是数字形态也有一系列加密技术;第三个是整个的交易,也就是数字货币的转移过程,我们看了界面的几个功能,包含了类似扫码、被扫这是传统的二维码支付方式,也包括像碰一碰,这个主要是指一些现场的支付,电子货币要实现这种纸币的一部分功能,也就是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下也能实现转移的效果。目前看第一步以四大行为主导。

3、数字货币发行规模及影响:初步估计在万亿量级。1)对传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分头部/非头部的,有一部分是直接替代,有一部分是加强融合。2)传统的银行,商业银行在双层支付系统中的第二层,也就是面向大众的这样的一个层级,其重要性提升了,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手机钱包、数字货币钱包的使用,提升自己客户量级的可能。3)在新的领域,包括刚才提到的发行环节、分发环节、存储环节、支付环节涉及的一系列上市公司,我们看到同花顺去年开始上线了一个数字货币成分的公司。这里边多层次的包括底层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包括分发环节当中的系统改造,包括存储环节的一下介质,还有支付环节的一些新的机具或者说系统的受理,实际上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4、央行数字货币技术路线与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由四大核心技术组成,由区块+链构成的时间戳功能;分布式结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记账和分布式传播;非对称加密技术,公钥和私钥的匹配性;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技术。央行数字货币对区块链的应用肯定不会是全套照搬比特币,更多的可能体现的是对组成区块链的单个技术的应用,在某个层级、特定的节点或场景中应用四个技术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技术做组合。如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作为最底层架构难以实现零售级的应用,因此目前是中性技术立场,不预设技术路线,支持多种混合架构,但是可能采用区块链某种技术作为一部分支撑。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用到的区块链技术及场景有智能合约、非对称加密、确权链、区块链存储多方付款请求消息、数字货币钱包地址管理、数字票据相关应用等。

5、DC/EP特点:数字货币是为了解决加密货币与现有法定货币体系的痛点。DC/EP的底层架构是中心化的,比特币加密货币是完全去中心化的。DC/EP币值是相对稳定的,它背后对应的就是人民币,有银行100%作为背书,但是比特币的加密货币背靠的是数学建立起来的信任支撑,本身并不具备法币的背书支撑,所以它的价格波动比较大。央行数字货币的分级、可问责的匿名性,我们认为才是真正符合主流货币的一个可互换性。和Facebook力推的Libra币一样,央行的数字货币可能会采用区块链作为架构的一部分,它要实现每秒1000笔交易容载量,只有采用底层中心化最上层结算层分布式的架构才办得到,我们认为这个技术架构的完整的表述应该叫“中心化的分布式处理架构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分层混合技术路线”。DC/EP应用有两大前提,使用成本低于现有方式;技术路径开放,支持混合架构、智能合约,使DC/EP可以在更多场景下应用,这两大前提现在都是成立的。

6、相关建设需求与投资机会:1)央行端:DC/EP的生成、发行系统。2)商业银行:对接央行以及货币存储、投放的系统。3)场景端:支付、使用场景。两大辅助建设内容:1)安全:涉及身份认证、加密传输以及安全芯片;2)大数据分析系统建设需求:数字货币可追溯可查,大数据中心建设需要一些数据服务商来提供服务。

投资标的:1)短期:数字货币相关基础设施以及安全和大数据分析系统。2)长期:各种DC/EP创新场景和设备,更多银行系统建设和物联网设备需求。

主推银行IT供应商:1)软件和解决方案,宇信科技,长亮科技。建议关注:高伟达,ATM供应商,广电运通。2)安全:数字认证,格尔软件。建议关注:卫士通。

正文

近期事件:

1)农行正对央行数字货币钱包进行内部测试。

2)4月16日科创板日报通知,央行数字货币首个落地场景,5月份将在苏州相城区各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直属企业员工中,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交通补贴的50%。

3)下午有新闻来源证实以上信息基本属实。

符合过去央行相关人员发表的文章内容,侧面印证了央行推进数字货币的速度和决心。


一、 数字货币提速背后有哪些深意?数字货币发行会对货币体系有哪些影响?


1. 今年以来不单单是中国,也包括海外的一些国家都在推进数字货币,包括瑞典、法国、韩国。其中瑞典是走的比较快的,数字货币已经完全设计出来在实验了;法国、韩国也是在推进设计方案,估计用时都在一到两年时间。其次就是我们国家的推进,去年11月政治局有一次会议集体学习强调了区块链技术,今年3月份发改委召开数字经济新基建课题研究会议,今年央行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货币的进展。所以实际上我国数字货币的推进在全球主要国家当中属于比较快的。


2. 对于整个货币发行体系,或者说对于这件事情我们的一个理解。

穆长春司长曾在“得到”APP有过一系列讲课,有7个章节,对数字货币发行体系有过详细的介绍。我们想强调几个关键的点:

法定数字货币是否改变货币发行体系?这个问题是整个金融逻辑的起点。在我们现在的货币发行框架下,货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M0(流通中的现金),第二个层次是M1(M0+企业活期存款),第三个层次是M2(M1+企业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在我们的M1、M2也就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整个货币发行框架中早已是电子化的局面,剩下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我们的纸币仍在正常的传统模式中。随着最近几年电子化和移动支付的发展,整个M0增速多年低于货币的增速。在整个现金的使用,包括增长的过程当中,存在发行数字货币的内在要求。

央行多次强调的,目前的数字货币没有改变传统的央行+商业银行的两层架构。从最新流传出来的农业银行的版本也是如此,实际上这一点是明确了。第二个,数字货币只是纸钞的数字化替代,跟流通中的纸钞相比属性是相同的,是央行对持有人的一种负债,本身具有价值特征,且不付利息。实际上基础逻辑没有变,只是形态变化了,这个形态对应着数字货币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机会。

第一个呢就是载体,因为数字货币说要通过数字钱包进行一个装载,现在按照农行的流传出来的测试界面看起来,确实是用了手机APP的形式;我们的现钞有一系列的现钞防伪加密技术,数字货币因为是数字形态也有一系列加密技术;第三个是整个的交易,也就是数字货币的转移过程,我们看了界面的几个功能,包含了类似扫码、被扫这是传统的二维码支付方式,也包括像碰一碰,这个主要是指一些现场的支付,电子货币要实现这种纸币的一部分功能,也就是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下也能实现转移的效果。这几点是我们看到的几个关键的新的方向。

最后我们想强调一下,这个是我们去年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一些猜想当中,实际上强调了几个。第一个是后面细节上会提到的技术,央行自己的表态是技术是中性的,所以无论是区块链还是传统技术,应该都是开放的局面;第二个,这一次具体的测试是选取了,网络上流传了一个版本,一个是选取了四大行,第二个是四大行+支付宝微信+银联网联,第三个可能还有一些运营商的接入。实际上我们目前看到的,包括苏州当地的补贴的发放,更多的是以银行发行为主,初步判断他们的演绎首先第一步应该是以几个大的四大行为主,第二步在整个数字货币体系中,包括支付机构、其他中小银行都是整个系统上的一些节点,最终是实现了类似于传统纸币的一些功能。

3. 第三个今天想跟大家沟通的一个问题就是,整个数字货币的潜在发行规模以及未来对公司的影响路径。

目前最新的M0的规模大概是8.3万亿这样一个量级,是我们能够想到的数字货币的最上限。但是最终的投放实际上取决于用户的习惯,包括在现金交易中可以被替换掉的规模,以及在电子支付领域中可以被替换掉的规模,初步估计是在万亿以上规模的数字货币的第一步的量级。

对支付的行业影响来讲呢,主要是几块。1)对传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一类机构里分头部/非头部的,有一部分是直接替代,有一部分是加强融合。2)传统的银行,商业银行在双层支付系统中的第二层,也就是面向大众的这样的一个层级,起到的重要性是提升了,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手机钱包、数字货币钱包的使用,提升自己客户量级的可能。3)在新的领域,包括刚才提到的发行环节、分发环节、存储环节、支付环节涉及的一系列上市公司,我们看到同花顺去年开始上线了一个数字货币成分的公司,后面计算机组应该会就这个细节跟大家做一个更细的展示。这里边多层次的包括底层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包括分发环节当中的系统改造,包括存储环节的一下介质,还有支付环节的一些新的机具或者说系统的受理,实际上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这个就是我们对于从央行以及货币发行方面对数字货币的理解。

二、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区别,区块链技术在DC/EP数字货币上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展望。

主讲人:胡叶倩雯

关于区块链与加密技术的研究是我这边在负责,今天也简单跟各位领导分享一下我们对于加密货币与DC/EP异同的一些看法,以及区块链技术在DC/EP中的应用,以及我们对它未来的展望。


1. 从目的和背景上来看。

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有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加密货币与现有法币体系的一些痛点。这个我们从央行和数字货币有关的他们申请的97项专利中就能看的出来,央行的专利中自己也说到数字货币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因为当前的私人部门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以太坊,存在洗钱风险高、价格波动大这样一些问题,并且跟现有的传统金融体系难以兼容。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法币数字钱包对银行账户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本身的独立性和本地安全性不足,不足以支持央行数字货币,所以需要做若干改造。

2. 具体来看,首先我们看一下DC/EP与比特币这种加密货币比存在哪些异同。

首先会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DC/EP的底层架构是中心化的,但是比特币加密货币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另外DC/EP币值是相对稳定的,它背后对应的就是人民币,有银行100%作为背书,但是比特币的加密货币背靠的是数学建立起来的信任支撑,本身并不具备法币的背书支撑,所以它的价格波动比较大。这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不同,但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一样的点。

比如说第一个,比特币其实没有最终的结算性。正常的数字化交易必须要明确每一笔交易完成的时间点,面对现金比较好理解,我把钱付给你的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笔交易就完成了。但是在比特币的世界里面其实是没有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点的话会导致在法律、经济上产生一系列问题,但是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用区块链做支付的话,比较难确定究竟是哪个时间点才算这笔交易是最终完成的。比特币一般是通过6个区块(block),一般是一个小时左右来进行一个确认,但是如果你进行一个硬分叉或者是软分叉的话,它的交易是有可能会回溯的。所以在相关区块链节点投票更新完成之前,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不能确定这个时间点来确定交易有没有完成。所以这也是我们刚刚说的比特币没有最终结算性的理解,所以如果以纯区块链技术去作为技术架构,把它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的话可能并不太适合用在我们现有的央行想做的数字货币框架体系内的。

第二个,央行数字货币与比特币这些加密货币的不同点在于,从加密货币的角度每一枚比特币都会因为它交易记录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说之前有过前科犯罪行为的相关历史的比特币,他在交易系统中不被人所欢迎。所以从定义上来说,比特币不具备真正的匿名性,它本身是可以被追溯的,只有交易的匿名性;央行的数字货币它的分级、可问责的匿名性,我觉得才是真正符合主流货币的一个可互换性的。这是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我对于央行货币和加密货币也就是比特币的一些不同。

3. 央行数字货币与Libra异同:

最不同的点在于币值是否波动。Libra背后是一个货币篮子,美元大概占一半,另外还有日元、欧元和新加坡元等一共7种货币。但是央行的数字货币是跟人民币纸币完全一样的法偿货币,全部是人民币资产,所以如果在中国的背景下,我给一份物品定价、一份研报定价,我用DC/EP是完全可以给它定价的。但是如果用Libra去给一件衣服、一件研报或者是我的一份服务来定价的话,这个价格兑换到本地的人民币或者美元,它的价格其实是在波动的,这就导致我认为Libra这样一个一篮子的货币形式,虽然在跨境流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特定的作用或者是一些高效的作用,但是在本地化市场里面不能够取代当地法币去实现线上交易的功能的。这是最大的不同点。

相同之处在于,和Facebook力推的Libra币一样,央行的数字货币可能会采用区块链作为架构的一部分。Libra的架构其实是规避了区块链的一个技术短板,采用了一种混合架构,它不太可能会采用一个纯粹的区块链或者说不是原教旨主义的区块链,它底层用的还是中心化的架构,只有到了最上面也就是最终结算的那一层它才用了区块链这个技术。因为Libra本质上还是要做结算,它要实现每秒1000笔交易容载量,只有采用底层中心化最上层结算层分布式的架构才办得到,它本身很多约束条件导致它只能采用这种半分布式的技术架构,不太可能去走像比特币一样的纯区块链的技术架构。

这个技术架构其实要用完整的表述的话,我觉得应该叫它中心化的分布式处理架构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分层混合技术路线。央行的数字货币和Libra在混合技术路线这一点上我认为应该是比较相似的。


4. 这个延伸出来的大家比较关心的区块链技术的问题,尤其是去年10月份中央集体学习了以后,大家对于技术本身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那么到底区块链这个技术是否能够用在数字货币上,或者说央行的数字货币到底是不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货币呢?

这边我也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边的看法。

首先什么叫区块链技术,这个相信大家也都听过,晦涩一点讲的话,它其实指的是通过去中心和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方案;通俗一点讲的话,这个技术就是一种全民参与记账的技术。所有的系统背后都有一个数据库,你可以把数据库看成一个大账本,所以在过去我们中心化的方式之下是使用一台或者一堆中心化的服务器来记账,但是在完全区块链的系统中,系统中的每个人、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参与记账,系统会评判特定时间内记账最快最好的人把它记录的内容写到账本里面去,并且把这个账本的内容分发给系统内所有其他人进行备份。

所以很显然这个技术有两个很关键的问题,第一个它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它没有哪一个节点的地位高于其他节点,所有节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二个它需要多方验证,所以从交易的频率上来说,它不能容忍突然的非常大的交易量,比如说国内的双十一、双十二、京东618、春节,线上如果突发大规模交易就会造成链上拥堵,这个会超出这个技术本身每秒钟最大能承载的容载量的笔数。

比特币是完全基于区块链呈现出来的加密货币,最大每秒能处理7笔,所以当网络交易数量过高时网络就会产生拥堵,有大量的交易会被延迟确认,这也就回到我们开始说到的比特币没有明确的确认交易节点的特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比中心化的支付体系比如Visa,每秒峰值能处理1.4万笔;MasterCard实验室数据能处理每秒4万笔。

所以综合去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牺牲一点效率前提下,让整个交易的环境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性。

5. 为什么之前大家对这个技术的评价很高呢?就是因为它能够解决人和人之间在不需要互信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协作,那至于它能不能用到央行的数字货币当中,就需要在安全性的方式和它本身的处理效率之间去做一个取舍了。

刚才斐斐总也提到,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之前在他的分享里就说过,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最开始去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时候,其实做过一个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的原型,但是发现基于现有技术难以达到零售级的应用,即高并发要求,它的交易峰值是有上限的。

因此最后在央行层面决定,技术立场是保持中立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也不依赖于某一种技术。因为真正完全的区块链底层技术是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限制了交易的速度和性能,我们上面提到的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也不太可能基于完全的区块链技术。

所以我们想分享的是,不管是DC/EP的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场景,它都不可能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一样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作为最底层架构。现在央行不会预设技术路线,央行发布了技术白皮书,还会有若干接口让商业银行用100%的准备金去兑换数字货币。技术可以是多样化的,更有可能使用中心化方法支撑在线高频交易,同时下面一级、二级分发技术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货币超发的遏制,以及上一层级的结算和清算,会在一定层面的地方使用特定功能来达到它想要的目的。

6. 大家也很关注央行数字货币中哪些环节会用到区块链技术。我们认为还是会用到区块链技术的。有人说是不是提前做了原型示范以后这个技术本身就跟央行的数字货币没有什么关系了,其实还是有关系的。

区块链由四大核心技术组成:由区块+链构成的时间戳功能;分布式结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记账和分布式传播;非对称加密技术,公钥和私钥的匹配性;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技术。

央行数字货币对区块链的应用肯定不会是全套照搬比特币,更多的可能体现的是对组成区块链的单个技术的应用,在某个层级、特定的节点或场景中应用四个技术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技术做组合。有可能会利用智能合功能来实现央行数字货币资金的定向流通,或者利用非对称加密功能来进行身份的认证等等。

1)智能合约是满足在预设条件可以自动实行的程序脚本。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在定向流通的功能中运用到智能合约,并且把它优先用到应用层而不是原始的开发层。我们觉得最可能的部署会在最下面的应用层,就是在部署的过程中,部分的内容可能会转移到商业银行和央行的数字货币系统,最后会形成系统层和应用层相互调用的关系。

2)非对称加密就是公钥和私钥的关系,公钥可以解开私钥,可以从私钥生成公钥,但公钥不能推导出私钥,所以它叫非对称加密,它不是银行账户和银行密码这样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个技术可能是在央行数字货币中应用比较多的技术,比如在精准扶贫场景中,上级民政部门需要查询专项账救助资金的一个使用情况,就有可能会有提交之前拨备用的数字货币和代表该部门的一个私钥证书出示,如果这个私钥证书能够通过验证,那就可以判断这个部门确实是提交查询的数字货币的是使用者,能够帮助大家实现在数字货币流转过程中做很多身份认证之类的工作。

3)还可能用到确权链来确认数字货币的状态,确权链可能会用到区块链技术去做一些架构。

4)还可能用到区块链存储多方付款请求消息,来增加交易隐私性。

5)还可能用到数字货币钱包地址管理上面去。

6)DC/EP成熟后还有可能转移到数字票据中应用。

这些场景我们认为还是非常多的,但是从总的底层架构来说,央行数字货币总的底层的架构肯定还是中心化的一个架构。

三、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架构介绍,相关计算机行业投资机会


1. 第一个想介绍一下全球的发展情况:

目前全球各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研究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开放,目前2020年全球接受调查的60多家央行里,有10%央行考虑在短期内发行数字货币,这些央行所在经济体覆盖大概全球20%人口约16亿人。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发行目的完全不同,新兴经济体积极地想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进行积极地测试和研究,是为了提高支付效率、发展普惠金融;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去研究,发行数字货币的主要目的为了支付安全性和维护金融稳定性。

比较共性的点是:他们都会把发行数字货币之后使用的场景分为两类,分别是大额场景和零售场景;同时他们也都承认一点,某国数字货币在全球流动时会形成溢出效应,会对别国货币体系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促使多数央行参与到数字货币研究中的原因之一。

部分发达国家的央行,比如日本、英国、加拿大会自发形成数字货币小组,共同评估央行数字货币可行性;中国对DC/EP的测试是非常的前瞻,在目前所处的阶段也属于最靠前的国家之一;瑞典央行计划2021年发布电子克朗,更多的使用了区块链技术,使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委托给了埃森哲去做,会基于区块链联盟R3的分布式账本去构建,R3的分布式账簿在金融行业具有一定优势,它是由银行专业人士设计的,相对于以太坊和超级账本来说R3更适用于银行系统。

可以看出,各国央行在数字货币发行的技术路径上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偏好,并且出于不同的目的。


2. 广泛应用的两大前提以及相关投资机会

投资机会的前提就是数字货币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达到应用,我们认为有两个前提,而且这两个前提都是成立的。

1)DC/EP的使用成本,会比现有移动支付这种在中国最广泛接受的支付方式更低

2020年1月央行原副行长苏宁在讲话里提到,央行关注数字货币由来已久,采取数字货币的好处是可以去中介,预计支付成本降至原来的1/10。目前刷卡手续费成本是整个支付金额的0.6%左右,由商户承担,主要做的是处理交易信息、清算结算,参与方有发卡行、收单机构和清算机构;如果用的是支付宝、微信,也要收0.6%手续费,支付宝、微信也会给予一定补贴。商家每天的流水积攒很多的情况下,手续费也是占到一定的成本费用开支的。如果降到1/10的话,就是0.06%的水平。

对于商户来说,出于成本考虑,他们可能会去鼓励消费者使用DC/EP方式结算,这样的情况下DC/EP就会得到相对广泛的应用。而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认为DC/EP不会对现有支付方式产生较大冲击,因其不具备信用卡的提前借贷、花呗借呗的功能,直接对应纸钞的消费形式,无法满足信用消费形式。

为什么会减少成本?因为DC/EP直接代替纸钞,所以中间是即可产生交易,马上划转到商家,中间节省了商户、卡等整个流程,会减少中介机构的参与,最终节省成本。这是真实存在的。

2)技术路径是开放的,支持使用混合架构、智能合约,使DC/EP可以在更多场景下应用。

技术创新:央行采用双层架构运营,控制整个中心节点和底层的系统,并把接口开放给允许对接对接的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面向B、C端进行数字货币的投放。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央行多种技术架构的对接,只有满足技术标准就可以,也就是说采用了技术中心原则,支持混合架构,不预设技术路线。

现有的四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非常强大的IT能力,IT团队都是上万人的团队,每年IT投入金额也是百亿量级的。所以现有的系统以及现有的研发资源已经完全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回去研究更多的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以及维护数字货币安全流通的方法。所以央行去做双层架构也是出于不要浪费这种IT资源的一种考虑。

3. DC/EP是否可以用上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

穆长春司长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可以加载智能合约的,只要它是在有利于数字货币智能的情况就可以加载。智能合约可以限定一些场景,加载时间、信用等前置条件,触发条件就可以自动执行,可应用于缴税、反恐融资等多种场景。这样是优于支付宝、微信在某些场景中的使用的,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未来使用场景的想象空间。

4. IT建设需求与投资机会:

央行端:DC/EP的生成、发行系统,需要用到密码技术和IT系统建设。我们认为央行有一定自研能力,会自己去研究、建设,中间会使用到部分IT厂商的支持,但是我们认为量级不会特别大,因为他们只有一个主系统。

商业银行:主要建设内容是对接央行以及货币存储、投放的系统。我们认为在前期商业银行建设系统不会有特别大投入,其实就是把以前纸钞发行体系用数字化字符串的形式代替,需要有另一套系统来对接,这套系统也不是非常的复杂。这个应该是商业银行、几大行自行研发,由IT厂商协助实施。我们认为是有利于银行IT厂商的,尤其可以参与到最初的试点项目、大行项目中,这种IT尝试会更先接触到数字货币发行体系的内容,之后等更多的银行参与后,IT厂商会把业务延展到其他银行。这是在第二个环节,我们认为短期不会有非常大的投入;那么长期的话就进入到了第三个环节,也就是在各种场景下的使用。

场景:在各类场景下,我们认为也是商业银行主导建设的,主要是一些支付、使用场景。相应也是由银行IT厂商提供支持,这些我们认为也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留出了一些想象空间,看能够定向使用到哪些场景中,需要哪些建设,但是这里面IT厂商应该可以长期收益。另外在这个场景里,数字货币的兑换和存储需要用到数字钱包,要用到ATM机,ATM机实现纸钞和DC/EP兑换,钱包实现银行账户和DC/EP的兑换,这种也是由银行主导建设、相应IT厂商对接。

还有两大辅助建设内容,一个是安全,另一个是大数据分析。

安全:要保证数据串的传输安全、存储安全、使用安全,涉及到身份认证、加密传输;如果涉及大额金额,相应存储设备就不能够用软件进行隔离,还需要硬件介质进行存储,要用到安全芯片。

大数据分析系统建设需求:数字货币变成完全电子化的方式以后,整个路径和使用者等等都是可追溯可查的,可以利用更多的数据分析的方式帮助央行、商业银行实现一些职能。在整个央行DC/EP建设当中也有“三中心建设”,其中之一是大数据中心,需要一些数据服务商来提供服务。

投资机会:从短期来看,我们认为DC/EP带来的建设内容是数字货币相关基础设施,生成、分发、存储等各种系统,以及安全和大数据分析系统。从长期来说,DC/EP会应用在各种创新场景和设备中,对应更多银行系统建设和物联网设备需求。

这里面我们主推两类厂商。一类是银行IT的供应商,这里面有软件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宇信科技和长亮科技。另外我们也建议关注另外的银行IT供应商,比如高伟达,像ATM机的供应商,广电运通。

第二个方向是提供安全的相应的供应商。这里面运用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密码技术,这里面主要是数字认证,可以提供身份认证和密码技术,格尔软件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密码技术。还有建议关注的就是卫士通。这里面宇信科技和长亮科技一直是我们主推的标的,基本面的情况也相对比较好。我们认为银行IT行业在今年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整个行业需求是在加速的一年。银行IT有一些前瞻指标可以看出,这些厂商去年的人员增速都是比较快的,他们可以提前看到下一年的商机,所以我们认为银行IT的投入还是会持续增加的。

数字认证也是我们中信证券长期推荐的一个标的,主要因为他们是中国做的最好的CA机构,在多行业有相应的电子签名、电子签章和数字认证解决方案,是具备行业级解决方案的CA厂商。业务已从北京扩展到了全国,所以相对趋势也是比较好的。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