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嘉宾:董秘、证代等
一、公司情况介绍
发展历程:2004年深交所上市,上市初期主营是汽车零部件;2012年重大资产重组,收购7家子公司,重组后公司主营业务变为航空机电系统;14年更名中航机电,确立了航空机电整体上市;16年进一步收购,整合优质资产,完善公司航空机电系统;18年发行可转债;19年做了三个项目,置出贵阳电机,收购南京航电70%股权,站位维修市场,增资宏光装备。
公司股权结构:航空机电是主要的上市平台,控股股东是中航机载股份有限公司,实控人是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现有12家子公司,去年收购的南京航建,持有70%的股权,其他11家都是100%持股。
主营业务:核心业务是航空机电系统,其次汽车座椅零部件也是公司的业务,在航空机电业务处于行业领导地位。以美国为例,一代机二代机7-9%,三代机13-14%,四代机17-18%,美军的发动机和整机占比在下降,例如F16 5600万美金,F35现在最低9100多万美金,但是机体和发动机本身没有上升多少。机电系统朝着综合化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占比在逐年上升。机电系统在飞机上的位置包含十三个子系统,公司的整个机电系统处于产业终端,技术、行业竞争壁垒等,研究能力高于整机制造。
航空机电占营收70%多,毛利占比78%,是业绩决定因素,具备航空军品的核心配套能力。非航空产品以座椅配套为主,也包括空调压缩机。军品收入占比从重组前的30%多已提升至70%,聚焦主业效果显著,管理优化、效率提升,也是最近一直在做的工作。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处于比较良好的状况。
2019年经营状况:19年主业收入121亿,同比增长2.98%,归母净利润9.6亿,同比增长12.44%,航空主业收入84亿,同比增长11.04%,占比69.05%,毛利率30%左右。军品收入毛利率同步增长,航空主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去年受汽车行业影响,汽车行业收入同比减少11.23%,毛利率也下降了。
二、投资者问答
1. 12家子公司以及托管公司的日常管理和控制情况?
公司是投资控股型,血液是过去的航空工业部,所有旗下子公司唯一股东就是中航机电,举个例子,就像市长不会不听省长的,所以控制力比较强,但是反之,缺点在于个体创新会稍有欠缺。
2.考虑汽车行业回暖,认为20年业绩应该增长比较快,但是20年业绩指引比较平稳,目前20年已经过半,大概的订单也业绩预测?
重组后每年董事会目标都是全额完成业绩目标,作为国企不愿意失信于市场,所以在定目标的时候相对保守一些,20年定目标时考虑到汽车状况(去年四季度到达底部),公司做得是汽车座椅调节结构以及骨架,公司业务占比一直在提高,大概一年的出货量是600-700万套,全国汽车保有量也就2000多套,产品基本涵盖所有下游企业,与大的汽车行业基本同步;第二个做了合资,获得东南亚的市场,产品主要高端品牌的组装厂,今年会有所补充。
3. 实际上平台管理人员不到20人,子公司主体业务,公司实际上相当于小集团管控?下属12个子公司军品业务的指导和经营管理是通过什么手段的?
人数差不多20人,不是小集团管控。
过去中航机电和中航机电系统是合署办公,当时有六七十人,当时是实质性管理。公司现在和机载没有实施一体管理,公司10多个人主要从事证券业务。
指导和经营管理是通过母公司,主要实施军品的行业管理,如安全生产、质量、保密等。人员任命等由上市平台来进行,公司具有子公司的资产归属,所有的子公司算是大集团的三级子公司。
4. 军工业务是公司主业,增长情况是否跟随行业增长,公司市场份额比较高,是国家队,增长点除了数量增长是否还有别的因素?
第一个是整机的配套量在增长;第二个是公司要做到三个大体相当,即备件和产品交付要大体相当,当前做的还不够,公司仍有很多维修备件任务无法完成。参照美军舰载机的完好率是68%,未达到100%完好的原因主要是维修备件无法跟上,维修备件跟不上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企业,这是世界航空产业的现状。从公司看,如果公司维修能力提升之后,维修备件交付能力会不断提升;另外,行业是自主发展的行业,公司能力跟上去后,主机厂一定会接受,公司发展会更快。实践来看,10-17年中航机电系统上升幅度相较整个集团多出3个百分点,这也是为什么中航机电系统在集团做的最好的系统,公司做了许多产品创新和迭代创新的工作。
5. 子系统的分类、价值量?
学术上归类分析有不同子系统,但其实不同子系统都是由元件构成的,每个系统都有部分的泵、马达等。公司没有再从经济层面进行分类,完全是从专业角度可以归类。但这些子系统不是每一架飞机都有,如客机没有弹射救生装置。
6. 中航系统有其他上市公司,最后变成无实控人,机电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是否会分拆上市?公司业务指导在集团,研发权在子公司?
公司目前来看,十年内是不会发生无实控人的可能性;关于分拆上市方面,公司或许会做出这方面的尝试,如果说研究所进来后,成为很大的系统。当前国家在鼓励A套A,当前国家也有科创板,单纯的混改可能无法做到。
还要看历史,过去航空部主要是各个成员单位,改革开放之前小而全,全部是封闭的。目前来看,技术上对子公司没有特别的指导,子公司是核心,子公司更懂技术和产品,具体的问题都跟军方直接联系,母公司只把握大方向。
7. 一季度预付账款增加较多,反映需求旺盛、订单向好,这种现象是否可以持续?中报增速会不会较快?
不建议过多的看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或许存在某些突发性因素造成,但只要没有突发性事件,整体的趋势肯定会按照过去的增速平稳提升,不会发生突然性的高增长,公司无法做到快速增长,除非降低了标准。公司目前军品占比提升至11%,这是通过约10年左右的努力,资本投资来看,基本再造了一个机电,目前公司生产能力越来越强,但还有待继续发展。
8. 研究院所方面,托管公司最新的进展?19年609和610的增速情况?最新的财务状况?
从过去来看,中航工业的资本运作在10大军工集团中走在前列。在中航工业中,中航机电资本运作排在第一位,且公司有信心维持在第一位,同时启动的项目一定公司最先完成。
9. 未来体量较小的子公司和体量较大的子公司公司打算如何匹配资源?
在2010年重组时,选择的标准为净资产收益率9.7%以上可以进入公司,当时选中7家公司,其中两家规模较大,分别是西安和电源,另外几家比较小,当时机电公司状况属于“小、散、差”,经过几年努力公司初步改变了这一状况。2019年增速基本平齐,原因是:上述两家子公司规模已经较大,公司在2017-18年两家规模较大子公司增速不是很高;小企业收入相对增速高,但是由于毛利率在,产出没法提升,高增速不能一直维持,没有机会释放利润,不合适长利润。预计以后大小子公司增速都会比较平均,但研究所可能增速相对高一点,因为研究所做最高端的产品,价格会相对高。
10. 减持的进展如何?会不会减持之后直接做股权激励计划?
5月7日已经完成减持,主要原因一是时间到了,二是考虑公司未来发展,三是人员岗位问题。
12. 机载公司18年设立,当前过去了两年左右,长远来看,机电结合之后有无可能于公司走向合并?机载公司成立后是否有更多的支持?
1)航电是接收信号并且传输信号,机电是接收信号并且产生动作,它们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但是是否有必要去合并还有待研究;
2)合并的话主要是三个问题:其一,电子股东是中航科工在港交所,两个公司的股东一个在大陆一个在香港;其二,一个在沪市一个在深市,沪市和深市都在竞争资源;其三,一个公司归属湖北省,电子是归属北京市,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愿意拿掉一个上市公司。这些是一些细节问题,操作上是免不了的,得有精力和时间去做,没有五年时间是不能完成的,当前还没有开始协调。
3)机载公司成立后集团公司把股东会以外的权限全部都下放在机载公司,所以相对来看运营效率会有一定提升。
13. 一季度有些工期的耽误,赶工的话能否把上半年的进度赶回来?
肯定是可以的,军工国企的员工都是正式工,都不是家企异地的,所以可以很快上班。军工恢复能力跟国企身份有很大关联性。
14. 民品空调压缩机的情况?
目前处于下滑,如果持续出现大额亏损,后续不排除剥离可能,如贵阳机电。
15.一季度研发费用率下降?
计提的问题,有些费用放到专项应付款里,专项应付款大幅上升,两个口径不在一条线。
16. 市值管理及资本运作是公司自己做还是集团总部做?
市值管理是公司自己管理,资本运作如果是收购机电系统内的是由公司自己主导。不会盯着别人碗里的,也不会考虑社会资产。
17. 20年是十三五最后一年,是否会出现订单爆发式增长?
会,但是如果客户不下降标准,公司也并不能完全吞下所有增量。主要受限于公司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
18. 军品订单是否会有一定的递延?
对于我的的交付没有影响。通常来说一季度的订单会稍微小一点。去年的情况已经决定了今年的订单,不会受太大影响。
19. 南京航健和宏光装备的情况?
宏光是做空投空降,是很独立的,虽然受限它的能力,但是它现在的基数很抵,它的复合增长能达到25%以上;航建取决于它的整合能力,如果按我们的规划把悬挂发射、货运这些都能做到的话,它的复合增长也不会低于25%。
公司还没有收购宏光主要是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公司增资宏光的原因是为了早些占据优质资源。
20. 军品价格和毛利率是否可以保持稳健?
公司是To G,并没有太多强势的话语权。如果盈利太多就可能会有问题,这也算是公司的增长瓶颈,但是肯定不会让公司出现亏损,但也不会有暴利。毛利率方面公司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会保持在30-40%的毛利率,净利率逐渐达到7-8%,不会像民营企业一样出现非常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