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路径不同,看好国际化&创新化——创新药行业研究框架

54次阅读

需求端:中国创新升级空间大,疾病谱演变下需求持续增长

 本土需求创新升级空间大。中国虽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2021年达到1.7万亿,但是中国医药消费市场中更多的是仿制药和中药,真正创新药占比仍然很低,升级空间大。

 疾病谱变化下,对创新药物需求更强。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病、肿瘤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用药需求持续增长。抗肿瘤药物市场会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未满足需求仍然很多。癌症患者生存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供给端:管线持续增加,本土创新在提升

 药物在进化,创造更强获益。抗肿瘤成为主要研发方向,用药结构仍有较大切换空间。全球创新药管线活力十足,供给不断增加。

 本土创新供给持续提升:本土研发投入增速领先全球,2020-2025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5%。从创新属性看,本土管线在细胞治疗、双抗、ADC、基因治疗等新一代技术中FIC药物比例会更高,意味着创新性在快速提升。

3、中国vs日本:水大鱼大,需求更强

 有观点认为:日本老龄化需求爆发,并没有带来医药行业持续向上发展,认为2015年开始的中国医改路径接近日本1970年控费时期。我们认为中国所处环境与日本1970年改革环境完全不同:

 1)需求基数更大: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7%,大约700万人,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1.29亿远超过日本,这也是中国2015vs日本1970年最大的不同。此外2020-2021年中国上市创新药数量也远超日本历史水平。

 2)中国医疗支出GDP占比和人均支出仍然很低,提升空间大。按照历史上发达国家和全球医疗支出GDP占比以及人均医疗支出不断提升趋势,中国医疗支出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 3)中国处于经济上行期。日本经济从1960年开始仅保持了不到10年高增长,1970年之后进入低增长。与中国经济环境完全不同。

新药物:不断向免疫治疗进化,满足未满足需求

 单抗、双抗、ADC、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PROTAC、多肽等新药物分子层出不穷。药物种类从小分子向大分子,再到免疫细胞进化;从抑制剂到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剂),再到免疫治疗(细胞细胞),最后向基因治疗进化;从外源分子到人体免疫细胞/系统(T细胞、蛋白降解机制)进化,不断解决未满足需求。

5、投资逻辑:看好创新&国际化

 本土创新药企业发展出多种商业模式:国际化、创新化、BD等,主要是为了快速搭建临床管线,满足本土/国际上未满足临床需求,使公司管线具有强大竞争力。我们看好国际化和创新化药企未来成长空间。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2021年达到1.7万亿,增长潜力仍然不可小觑。

 中国医药消费市场中更多的是仿制药和中药,真正创新药占比仍然很低。

 中国创新药占中国整个医药市场的比重仅为9%(还包括进口创新药),而其他G20国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超过了50%。美国更是接近80%。

OECD Health Statistics 2021的统计报告中, 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

 医疗支出GDP占比:美国为16.9%,日本 10.9%,OECD38平均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8.8%左右,韩国8.1%,中国为5%。

 人均医疗支出:美国人均1.1万美金,OECD38人均4100美金,中国人均医疗支出800美金,提升空间还很大。

医药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老龄化:老年人占比越来越大,对药物需求激增。2021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数2 亿,需求很大。

 疾病谱不断变化:从传染病到高血压、降脂药、自身免疫疾病再到癌症。肿瘤疾病发病率居高,每年肺癌、

结直肠癌、胃癌等肿瘤患者新增超过450万,死亡超过300万。

 消费水平提升: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增长8.8%。

疾病谱不断演变,需求增加

 1940-1970:抗感染药物;

 1970-1990:高血压药

 1990-2005:高血脂药物+精神疾病药物;

全球看,抗肿瘤药物市场会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未满足需求仍然很多。癌症患者生存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药物在进化,创造更强获益

癌症治疗技术不断进化

 1881年,手术治疗胃癌;

 1903年,放疗治疗皮肤癌;

 1949年,FDA批准第一个化疗药物(氮芥)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卡培他滨(于1998 年首次获美国FDA 批准)、顺铂(于1978 年首次获美国FDA 批准)、奥沙利铂(于2002 年首次获美国FDA 批准);

 1997年,第一个靶向治疗抗体药物利妥昔获FDA批准;

 2011年,免疫治疗药物CTLA-4抑制剂伊匹单抗获批;

 2011年,肿瘤电场疗法Optune获FDA批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 2017年,CAR-T Kymriah和Yescarta获FDA批准用于血液瘤治疗

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到2017 年,所有癌症的5年相对生存率总体从49%增加到68%;1991-2019年美国癌症死亡率下降32%;

 中国:2003-2015年癌症5年生存率从30.9%提升至40.5%。

 新靶点亟待开发:80%靶点不可成药,技术在进步,PROTAC等技术就是解决了部分靶点不可成药的难题。

 新技术持续兑现:CAR-T(FDA批准10款,6款抗肿瘤),ADC(FDA批准12款,全部抗肿瘤)、双抗(FDA批准4款,2款抗肿瘤)等药物陆续上市,PROTAC临床去的积极进展。

肿瘤治疗:向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化

 肿瘤治疗手段不断进化,很多肿瘤疾病临床治疗仍以化疗为主;

 全球看:创新药物上市进度快,新技术药物获批后临床推进较快,从重磅药物放量速度就可看出;

 中国看:绝大部分仍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原因:1)进口药价格贵导致低收入人群临床推广;2)中国具有前沿创新药物使用经验优质临床医生稀缺;3)性价比高的本土创新药2015年开始才进入真正快速审评上市阶段,放量可期,成长空间大

本土:研发增速领先全球,占比持续提升

 研发投入增速有望持续领先全球水平。中国研发投入绝对值持续快速增加,研发投入增速引领全球,2020-2025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5%,远快于全球水平。

 中国创新力量正在持续崛起。中国研发投入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已经达到13.3%,伴随着研发投入增速持续引领全球,中国研发投入占比也有望持续攀升至更高水平。

 创新药管线兑现可期。2022年初,中国创新药管线数量已经达到4189个,全球占比21%,已经成为全球管线数量第二大国家,未来兑现可期

医疗支出GDP占比:2008年开始中国医疗支出GDP占比稳步提升中,但是提升幅度较小,从2007年占比3.67%提升至2019年5.35%;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全球9.84%平均水平,中国仍然是GDP占比最低国家之一。

 人均医疗支出:2000-2015年中国人均医疗支出有较大提升,伴随着中国更多的满足临床需求创新药上市,我们预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