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要:
公司定位、使命:解决中国“卡脖子”问题之“工业软件”
同时拥有二、三维CAD、仿真分析CAE自主知识产权和几何内核能力的中国软件企业。
碗里的:2DCAD;锅里的:3DCAD;田里的:CAE
核心竞争优势:
1.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占公司营收比超过30%
2.国际化视野与运营,海外营收占比25-30%
3.务实专注的团队
如果按照原有会计准则,20年营收增长超30%,净利润增长超40%。营收结构:2D占比75.25%;3D占比24.74%,ZWsim0.01%。国内占比60%,外销20%,教育20%。
核心驱动:
1.产品持续升级迭代,大中型客户应用更深入和全面;
2.大客户战略初见成效,单价提升;
3.国家政策驱动。
关键业务动作:
1.灯塔客户牵引,全力支持瞪大客户HW,CRRC等
2.信创,ZWCAD Linux版本发布,适配国内主流操作系统和处理器
3.教育等级考试证书
4.细分领域做专,做大
5.有序提价,完善多渠道多产品的经销商管理制度
6.拓展生态。
研发提速:
1.研发人员从371人增加到458人,博士14人
2.行业适配:聚焦消费电子和模具行业
3.ZWCAD&3D大版本更新,3500+改进、机电协同
4.2D/3D产品API能力跃升,顶层规划API架构和稳定性
标杆客户:
1.内销:益海嘉里(金龙鱼)、东江控股(模具)、华为、坚朗(过国内最大的建筑五金生产集团)、天能动力、万向钱潮、国家电网
2. 教育:清华大学、武汉理工、中国地质大学、华南理工、东营职业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3.外销:SALFACORP(智利建筑行业龙头)、HJERNO(丹麦最大的模具企业)、KALYON(土耳其建筑施工行业龙头)、QUARTA(法国勘察行业Top3)、SUBARU(日本汽车制造商)、LG(电子通讯、电器)
Q&A
1.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布局
19年就布局了,希望解决大飞机制造的问题。加大研发投入,和浙大CAD实验室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未来和中国最主要的几所大学都会合作。航天还是用的PTC,我们目前和华为适配,为以后和航天对接是有益的。
2.在哪些细分领域达到了较高可用性
二维CAD已经完全可用替代国外产品了。和中车之前的合作,就是完全替代了国外软件。三维还需要时间。CAE领域中最先做的电磁,华为、海能达一起在磨合,稳定推进中,高频电磁中应该已经可用了。会先在学校的场景,工业会慢一些。
3.并购上的思路
已经梳理了标的情况,但是现在看的话并购标的很贵,比较难。公司目前也比较慎重。只参股了一个安怀信。如果有核心技术是最好的,现在不太好找。
4.linux版本和windows版本的区别
二维CAD我们是先出的,也会再扩大领先优势。Linux版本的和Windows在使用上基本差不多了。信创如果比较顺利,2-3年会有行业信创,office+cad会解决很多行业问题,届时公司会有优势。3D的适配比2D会更好一些。开发比较注重平台无关性。
5.如何协同研发和市场推广
每个月研发和市场都会对接,进行新的功能开发。
6.产品开发规划和人员规划
如果有500人研发,80-90人去做二维,只是把Linux版本做的更好;50个人去做CAE,稳扎稳打;300多去做三维,100人左右在悟空计划;其他都在中望3D。具体的行业话,模具和消费电子,模具还是很难的,世界模具的能力聚焦在中国,迫切的需要国产化替代,国外产品太贵了。北上广、西安成都武汉六个点增加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增加会比较慎重。国内60%是直销的,未来3年向大客户+分销转变。
7.二维和三维的看法
一季度三维的订单和收款增速都高于二维,现在二维三维7:3,未来慢慢扭转过来。3D目前的代码和研发,99%的代码都是广州团队完成的,美国十几个人,广州有200人。
8.产品价格
产品国内国外价格是接近的,二维专业版1299美元,代理商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刚进的代理商利润有30%-40%,长期的代理商利润会50-60%左右。韩国、巴西价格高一些,越南会低一些。国内可能会有少量的折扣。
9.3D有没有研发失败的风险
10年开始做3D,已经经过了10年的迭代。产品本身在过去10年投入了大量资源,代码深入到最底层。过去是没有和大厂磨合的机会,目前的行业背景给了不断磨合的机会,有利于加速产品开发速度。覆盖离散制造业没有问题。
10.如何看模具行业和其他行业的难度
主要是平台能力的区别,模具已经做了三四轮的迭代。比如华为对我们的考验是全方位的,一个零部件2-3000步才能生成,软件是否稳定。行业上层差异还是比较小的,主要是底层平台的锤炼。